•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關心強信心 新機開新天——“31條”助珠三角臺企再出發

2019-07-09 08:1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記者查文曄 徐弘毅 王攀)擁有全球領先數字電子醫學影像技術的東莞晉弘醫療器械設備有限公司,是一家臺資企業。入駐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四個年頭,這家公司已準備申請在大陸A股上市。

  珠三角是“資深”的臺資企業聚集區,而區內的東莞更是知名的“臺商基地”,從事傳統製造業的臺企雲集,締造不少興業奇跡。近年來,在大陸惠臺政策措施鼓勵、支援下,珠三角臺企積極因應市場環境變化,搶抓新機遇,開拓新天地,展現出追夢再出發的強烈信心。

  廣東省政府積極為臺企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大力助推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同時著力為高科技臺企發展搭臺、服務。東莞市2014推出“莞榕計劃”,鼓勵生技產業臺企入駐。晉弘成為入圍該計劃的首家企業,連續3年完成預定目標,享受到當地政府每年50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補貼。

  去年,“晉弘”的銷售額達3000萬元,同比增長近四成。公司總經理董炳煌說,隨著網際網路醫療和大數據的推廣應用,大陸市場的巨大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

  現在,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有20家臺灣優質生技企業入駐,成為園區最有活力的企業版塊。

  2018年2月國臺辦等多部門推出惠及臺企臺胞的“31條措施”後,東莞市配套出臺《關於進一步深化莞臺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共77條,包括鼓勵臺企重點投資智慧製造產業、積極落實國家各項惠企減稅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等。

  近年來,東莞市每年安排20億元“科技東莞”專項資金,支援包括臺企在內的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廣東省有關部門與國開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幫助臺企獲得近800億元金融服務與支援,其中東莞200多家臺企獲得230多億元。

  “臺企轉型升級,順應了國家供給側結構改革。從重數量到重品質,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創意密集型,新舊動能轉化在東莞臺企新一輪發展中正得到愈加充分的體現。”松山湖開發區管委會臺灣高科技園管理局局長陳文星說。

  如果說“晉弘”案例關鍵詞是“新”,那麼“藝峰”的亮點就在於“轉”。這是一家由傳統製造業“跨界”轉型而來的文創企業。公司負責人楊水源之前生產環保建築塗料,隨著東莞產業環境變化,他將目光投向文創產業,與藝術家合作開發藝術衍生產品。

  普通的咖啡杯、食具、紙巾盒、絲巾,經過藝峰公司的設計加工,在造型、圖案、色彩上都有質的提升,價格和銷量明顯增長。該企業還通過網店、版權銷售、兩岸藝術家聯展等形式,不斷拓展經營渠道。

  “31條措施對兩岸藝術文化交流非常支援,今年我們決定擴大藝術家聯展規模,在兩岸尋找更多年輕藝術家加入。”身兼東莞臺資企業協會松山湖分會會長的楊水源說,在當地政府扶持下,松山湖文創氛圍漸濃,他對未來很有信心。

  除了“新”和“轉”之外,還有一種發展思路,就是“精”。在珠三角臺商另一聚集區深圳,不少製造業臺企堅守主業,以“工匠精神”將產品打磨到極致,站在競爭力的尖端。

  在深圳光明新區,亞洲最大的麥克風生產廠商“佳樂電子”憑藉先進的技術,在臺企發展的新一波浪潮中游刃有餘。這家40多年前成立於臺中的企業,1993年來到深圳,現擁有127項專利,月產麥克風30萬支,絕大部分作為高端產品外銷歐美,年銷售額逾3000萬美元。

  “我們始終堅定走高技術路線,投鉅資進行產品研發。別小看一支麥克風,它對聲音的敏感度、降噪能力乃至金屬塗料的成分,都是拉開產品差距的指標。”佳樂電子(深圳)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甘雲峰介紹說,公司興建了國際領先水準的消聲實驗室,產品獲海內外多個知名設計獎項。

  他表示,大陸惠臺措施對臺企是很大的利好,公司今年將申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

  時代變遷、環境變化,企業必須敏銳洞察、銳意開拓。面對新形勢新機遇,臺企如何贏得未來?深圳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盧政群認為,臺商應與時俱進,在政府幫助下提升自身競爭力。

  截至2018年7月,深圳累計引進臺企6138家,實際利用臺資99.82億美元。去年7月,深圳市出臺“貫徹‘31條惠及臺胞措施’政策彙編”,內含該市出臺的18個方面的99個文件,涵蓋臺企臺胞在深圳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各項同等待遇政策措施。深圳還設立了100億元的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引進臺灣生產力中心、臺灣電電公會等輔導臺企轉型升級。

  “深圳在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方面走在大陸前列。所有惠臺政策措施網上可查,公開透明。材料網上遞交,企業基本不用到府。”深圳市臺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正在提速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臺企臺胞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歡迎臺企臺胞一同追夢、築夢、圓夢。

  “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在深圳有句口號,‘來了就是深圳人’。這些話都很實在。深圳對臺商十分包容,讓我們吃下‘定心丸’。”盧政群說,他願意繼續紮根深圳,見證兩岸攜手共贏的未來。

[責任編輯:全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