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教師徐偉軒:來大陸如同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2022-06-02 11:1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國這十年·同心)臺灣教師徐偉軒:來大陸如同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中新社北京6月1日電 題:臺灣教師徐偉軒:來大陸如同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在高雄出生成長的徐偉軒,從臺師大國畫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在金門一所中學任教。他本以為會在臺灣這樣子直到退休。“我放棄所有,重新成為一名學生,再通過努力和嘗試成為一名大學老師”,天津工業大學臺灣教師徐偉軒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來大陸如同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遊”學北京 愛上北方

  在金門期間,徐偉軒常和朋友經由“小三通”到廈門和福建其他城市。彼時很多臺灣朋友在金門與廈門之間穿梭,逛街、購物,甚至買房定居,徐偉軒由此感受到兩岸間聯繫之緊密。

  雖然中學教師工作安穩,但徐偉軒總覺得還有目標沒有實現。帶著在藝術方面積累更多經驗的想法,他將目光投向大陸,並最終在2013年進入嚮往已久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專業攻讀博士。

  “如果沒有到北京,我不會覺得今天自己在精神上、能力上和藝術上有更多跟過去不同的境界。”徐偉軒說,特別是學習傳統文化,就應該到大陸來,因為老祖宗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故宮博物院等各種博物館,林林總總的衚同,琉璃廠、潘家園、十里河、玉泉營等古玩文物藝術品交易市場,乃至每週只兩天淩晨至天亮開市的大柳樹“鬼市”,都留下了徐偉軒遊逛的身影。

  “北京的環境跟我的專業密切相關,這樣的土壤是臺灣沒有的。”徐偉軒說。

  “學”之餘“逛”,“逛”之中“學”……在北京的學習生活豐富又有趣。臨近畢業,徐偉軒毅然選擇留在已熟悉、習慣並喜歡上的北方,赴天津工業大學藝術與服裝學院擔任講師。

  “在臺灣,學工藝美術畢業後可能找不到工作,而在大陸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的保護和推動政策,很多學校成立工藝美術相關專業,因此也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徐偉軒說。

  見證變遷 心懷希望

  在京津近十年的學習工作,徐偉軒不僅感受到專業的提升,也見證了大陸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給城市帶來的變化。

  他眼中的變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北京街景建築更有規劃和設計感,“比如清華門口,之前還有一些平房,後來整個街景煥然一新”;二是一些傳統市集消失了,但線上支付和網上交易平臺發展很快,購物選物更方便;三是城際交通非常便利。“從天津工業大學坐地鐵10分鐘到天津南站,然後搭高鐵35分鐘就到北京了。”

  大陸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眾多臺灣青年。“很多和我一樣從臺灣來的青年,選擇在大陸安居樂業,都很努力,發展還不錯。”徐偉軒說。特別是近幾年,臺胞居住證、臺胞申設個體工商戶等諸多惠及臺胞措施陸續出臺,給廣大臺胞、臺商、臺青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和發展的新機遇。

  “相信未來疫情後恢復原狀,大家在大陸還會有更好的發展。”徐偉軒說。

  發揮專長 促兩岸交流

  談起如何評價自己將近10年的大陸經歷,徐偉軒說,這十年格外有意義。他的人生理想是做科研、當碩導,未來在科研、藝術創作、教學等方面做更有難度、更有實踐意義的事。“這十年,讓我距離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更近,如果現在還在金門,我會覺得離人生理想和目標差距還有點大。”

  在天津工業大學,徐偉軒是一位嚴厲的老師。“本以為學生會因此討厭我,後來發現,同學們給我的評價也還好。有時院長還特別說,學生對徐老師的課都蠻喜歡的。”

  除了專業上要求嚴格,徐偉軒還帶學生們一起完成大學生創業項目,並取得比較好的名次和成績。

  天津工業大學是一所以紡織服飾為主要專業的學校,雖然徐偉軒以前學的是玻璃陶瓷工藝,但近幾年也逐漸轉向紡織及首飾設計等領域。

  “我未來想繼續留在這所大學,”徐偉軒說,也希望不久的將來能把臺灣少數民族服飾帶到大陸來做一次巡迴展,並以此促進這一領域的兩岸交流。(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