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夯實昆山轉型根基
“機器換人”成為越來越多昆企的選擇。(周舟/攝)
在昆山兩岸青年創業園啟迪眾創工社內,路演項目掀起“頭腦風暴”。
高達235.6米的通力電梯測試塔聳立在高新區。這是世界首臺配備碳纖維曳引技術的雙層轎廂電梯,能以10米每秒的速度將乘客送至空中展廳。記者問及通力電梯獨領行業之勢的秘訣時,通力集團董事會主席安蒂·赫林的回答很乾脆:“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昆山創新版圖上,站起一個個高新技術的“拔尖生”,專利申請的“全能生”, 僅去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25家,全市有效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803家,約佔蘇州全市的四分之一。
播撒改革種子耕出創新發展良田
沐浴改革的春風,昆山之路歷久彌新,最鮮明的標記是創新。
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的落地,開啟了兩岸深度融合的試驗,諸多先行先試的良策讓臺企如沐春風,研華科技就是其中之一。企業不僅利用“臺資企業集團內部人民幣跨境雙向借款業務”政策從臺灣母公司借來了錢,還利用“加大有關專項資金對昆山試驗區內企業扶持力度”政策,獲得省級科技成果轉化資金450萬元,搶先步入創新發展的快車道。
而今,在研華科技難覓傳統製造,取而代之的是協同研發中心、物聯網等新產業。創新發展,需要制度不斷革新。同樣,昆山搶抓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機遇,明確23項建設任務,在科技同經濟、創新成果同產業等對接上率先探索,打造15平方公里的陽澄湖科技園,打響“學在陽澄湖、創在陽澄湖、贏在陽澄湖、棲在陽澄湖”品牌效應。
資源再統籌,熟地精耕亦創新。如同轉型發展搭載的新引擎,陽澄湖科技園精準佈局機器人及智慧裝備製造、小核酸及生物醫藥、新顯示等產業,創新資源、高端人才、高新產業生成鏈式化合反應,迸發出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作為直接受益的昆山高新區,去年在國家高新區中的排名上升10位,企業上繳稅額增長率全國第一,可持續發展能力全國第五。
埋下改革的種子,待到抽枝散葉、枝繁葉茂,耕出的是一片創新的良田。昆山順勢吹響實施“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六年行動計劃”的號角,做足做實“插柳成蔭”“老樹開花”“騰籠換鳥”三篇文章,巧解瓶頸制約之難題,收穫“總量”與“品質”的雙提升。去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0.2%,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2.95%。
植入智造基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走進周市鎮的星派克智慧裝備產業園,智慧裝備展現的工業之美讓人嘆為觀止,形態各異的機器人在工作人員指揮下,有條不紊地“秀”起絕活,包裝、焊接、打磨、噴塗等指令完成得既快又好。
“它們可用於食品、藥品、3C產品等諸多行業,未來還將應用於更多領域。”在星派克智慧裝備(蘇州)有限公司,機械設計部部長秦波介紹,僅用數年時間,星派克堅持自主創新,實現“智造”工業機器人。更可喜的是,星派克將自動化、柔性化和智慧化進行有效整合,成長為多產業提供整套自動化工業4.0改造升級服務的典範企業。
一躍成為智慧製造的後起之秀,星派克背後是昆山在機器人及智慧製造產業上的持續發力。昆山提出,加快打造機器人及智慧製造產業集群,通過3∼5年的努力,培育產值超億元企業200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今年,我市將投入162億元進行“機器換人”和自動化生產線技術改造。
現在,智慧製造在流水線上隨處可見。近觀漢達精密電子(昆山)有限公司,它向人們展現了一個無人工廠的雛形:一台台機器人一字排開,揮舞著手臂,用工從最高峰時的6000多人到現在的3400人,產值保持穩定增長,這是“機器換人”帶來的可喜變化。在昆山,像漢達電子一樣的企業不勝枚舉,滬光、科森、薩馳華辰等紛紛加入“機器換人”之列,他們以“智造”刷新製造的底色。
優而新的增量,做大了總量,更優化了產業結構。年初,我市向各區鎮下達機器人及智慧製造發展目標任務,一張覆蓋全市的機器人產業版圖正在形成。目前,全市共有機器人及智慧裝備企業206家,去年實現銷售收入近200億元,形成了從包括機器人整機,控制器、視覺系統等關鍵件,到“機器換人”等系統整合和應用的產業鏈。
金融活水灌溉產業苗圃“新”色滿園
蘇州瑞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與美國夸克制藥公司合作開發的小核酸藥物,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成為我國首個獲得臨床試驗批准的小核酸藥物。
色彩豐富、體型輕薄的顯示屏,像卷尺一樣捲曲起來,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卷軸。昆山維信諾公司點亮全球首款柔性AMOLED樣品,實現3毫米彎曲半徑下的全屏捲曲。
看似毫不相干的兩家企業,只因科技創新,使兩者有了共同語言:要讓科技型、創新型企業長得枝繁葉茂,必須用金融活水加以灌溉,才能收穫“新”色滿園。
“推動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不僅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而且需要金融創新的支援和推動。”昆山構建多元化融資渠道,不僅支援創業者和中小企業“活下來”,而且助其“活得好、做得大”。比如,設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發展融資基金、機器人產業和智慧製造投貸聯動基金,其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發展融資基金首期規模1.5億元,通過財政小資金撬動社會大資本,帶動15億元融資規模。
“對企業來講,既要‘頂天’,努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又要‘立地’,借助資本市場,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如蘇州澤璟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盛澤林所說,科技與金融“聯姻”,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在昆山,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不斷增加。昆山兩岸青年創業園給予符合條件的創業者最高200萬元的創業補貼,引得人才集聚昆山,創業百花齊放。目前,全市人才保有量達33.7萬人,人才貢獻率47%,102位國家“千人計劃”、83位省高層次“雙創”人才在昆山創新創業。
創新的生態、創新的動力、創新的活力,創新驅動在昆山蔚然成風。
數據對比
“十二五”期間,昆山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2100.28億元,到2014年突破3000億元大關,成為首個地區生產總值超3000億元的縣級市,2015年完成3080億元,與2010年相比,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9.6%。工業總產值在五年內跨過兩個千億級臺階,2015年突破9000億元,完成9000.28億元。
五年來,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由“十一五”末的5.9件提高到30件。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產值比重分別提高20.3、12.3個百分點。全市有效高新技術企業從“十一五”末的179家增加到803 家,在全省縣級市中名列第一。
五年來,新增國家“千人計劃” 人才86人(其中自主申報認定13人)、國家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2人、省“雙創” 團隊6個、省“雙創人才” 56人、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71人、昆山創新創業團隊6個、昆山創新創業人才267人。
短評
創新驅動
搶佔發展先機
創新驅動是昆山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致力於打通從科技強、創新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加快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轉變。
創新,企業的成功之源,昆山的發展之根。植根昆山的創新,不是項目和企業的簡單集中,而是產業鏈間的互補聯動,從企業創新實踐可見,不推進科技創新、不加快轉型升級,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昆山而言,只有更加自覺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更加主動地跟上創新步伐,才能打造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引擎,為未來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只有讓自主創新能力、科技競爭力和科技綜合實力全面增強,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質效提升中的作用大幅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有顯著提升,在機器人及智慧製造、新顯示、小核酸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具有國內領先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佔據先機,推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責任編輯:崔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