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店主:能撐一天是一天
面臨圖書市場化與網路書店的擠壓,北京的人文學術書店紛紛倒閉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其中最強者“風入松”的衰敗還是讓人感嘆“一個時代的結束”,引來唏噓一片。2009年紅星路四川作協旁邊小書店消失,著名作家阿來曾撰文感嘆,引來關注。隨著北京風入松的歇業,人們不禁要問:成都的人文小書店,現在還好嗎?
【它在苦撐】一人堅守“求知”
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聯繫到當年在紅星路開“求知書社”的老闆吳女士。提到當年開在四川作協旁邊的那家小書店,她笑著告訴記者,“直到現在,還有老顧客專門跑來買我的書。”她還告訴記者,紅星路那家小書店是她開的兩家分店之一,存活了6年,由於租金太高不得不關門,之前還有一家在另外一條路上,只做了2年就不做了,“如今就剩下一家,我一個人看店,助手也請不起。”
華西都市報記者在寬窄巷子附近找到了這家只有30平米左右的書店。一進門,映入眼簾的就是《美國通史》、《北美中國學》這些大部頭的學術書,是個不折不扣的人文社科小書店。吳女士透露,就僅存的這家店,也是從街對面搬遷一次,“未來節約租金,面積縮減了一半。”
記者提及北京風入松書店關門的消息,吳女士表示:“一點不意外。實體書店,特別是人文書店,在當下的狀況下,現在已經非常難做。”她還透露,在同一條街上,之前有好幾家人文書店,“都逐一消失了,只剩我這一家。”
【它在求變】與咖啡館搭檔
有業內人士指出,多元經營或許是人文書店的唯一齣路或者“救命稻草”。比如書店和咖啡店混開,比如用良好的環境吸引一些文化活動和藝術沙龍在此舉行。成都著名的人文書店弘文書局老闆曾華就是一個嘗試者。
她對華西都市報記者說,“因為咖啡的利潤相對高很多,而且氣氛好了,也帶動了顧客來買書。”雖然情況好轉,但曾華還是忍不住感慨,“其實如果不是被逼到這一步,我肯定不會賣咖啡,我更願意讓賣書更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