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海峽論壇的各項活動精彩紛呈。在跑論壇期間,記者偶遇了此前採訪結識的廈門莊家寶蔬菜合作社理事長郭防。對於長期從事的種植養殖行業,他坦言效率低、成本高,與智慧農業有“脫節感”。這次來參加論壇,郭防希望尋找合作夥伴,根據實際條件更新設備、培訓人才,向智慧農業轉型。
茶歇期間,郭防與廈門禦晶盈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汪勳武聊了起來。這是一家專注于提供成套智慧化農業設備的臺資企業。在臺灣,農業種植領域的機器人,已被作為替換人工的應對辦法。按照雙方計劃,莊家寶合作社的種養殖基地將安裝智慧生產系統,通過電腦編程,按果蔬的不同種類採取相應的作業方式,實現自動化採摘與分揀。
儘管只是初步達成合作意向,但從中可看出兩岸在智慧農業合作方面的“互補性”。眾所週知,福建人多地少,在規模經營、機械化生產方面比不上耕地大省,但近年來,福建積極為農業插上“現代化翅膀”,發展智慧農業在政策支援與市場空間等方面具有後發優勢。臺灣與大陸有差異性,雖然在智慧農業道路上起步早,發展相對成熟,技術、人才和管理等方面有可借鑒的經驗,但受限于腹地窄、市場小的客觀條件,農業智慧化難以像大陸一樣實現高經濟效益。
顯然,雙方攜手推動項目合作,努力實現優勢互補,非常切合當前智慧農業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大陸“十三五”規劃提倡“現代化農業”和“綠色、生態發展觀念”,更為兩岸智慧農業科技發展合作成果落地提供了可靠保障。
當然,這種“互補性”並不局限于農業領域。無論是經貿合作,還是科教文化、民生公益等方面,兩岸各有所長,優勢互補,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我們期待,以此次論壇活動為契機,兩岸業界深入挖掘關注點、興奮點、共鳴點,並結合彼此的特點,發揮出“1+1>2”的互補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