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海峽論壇于2018年6月5日至11日在福建舉辦。此次論壇的一大亮點,莫過於網路“首來族”的徵選,凡是沒有來過大陸和福建的臺灣同胞可以優先報名,讓想來卻從來沒有來過大陸的臺灣同胞得到了一個參與論壇的機會。
其實早在2017年7月25日,廈門市副市長李輝躍在解讀新出臺的“廈門人才新政45條”時就專門點出,廈門市將依託海峽論壇等重要涉臺活動,實施臺灣“首來族千人計劃”,每年邀請1000名從未來過廈門的臺灣青年來廈參訪、學習、實習、就業。可以說,兩岸交流先行,以“首來族”為主。以“首來族”為主的臺灣青少年交流項目還需要持續進行。
說到“首來族”,大家還是相對陌生。之前大家比較熟悉的名詞是“首投族”。其實,這兩個名詞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偏向關注青年,因為青年對中國大陸或者對臺灣地區選舉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未來政治偏好。因此臺灣常有“首投族決定論”“青年人決定論”。
之所以關注“首來族”這一群體,主要是由於其對於大陸的印象也許有“教科書帶給他們的認知”,再加上臺灣部分媒體對大陸新聞幾乎都是負面報道,因此他們因為對中國大陸的了解不夠而產生敵視、漠視與輕視等偏見現象。
而臺灣青年對於大陸的偏見始終難以改善的原因,最可能的就是因為部分臺灣青年不願意親身來接觸大陸民眾或甚至親自來大陸走訪。甚至臺灣很多年輕世代到過歐美旅遊過,就是沒來過大陸,因此更談不上真正親自體會大陸的真實狀況。究其緣由,是因為缺乏動機和誘因,也或者是個人主義盛行之下,臺灣年輕世代不願去背負很多似是而非的歷史包袱,也沒有花時間去探究很多兩岸淵源的發展脈絡。
而很多既定的認知是需要時間與接觸改變的。其實臺灣年輕世代對大陸談不上什麼仇恨,只有被曲解的歧視或懷疑,而這些都只能靠兩岸人民直接面對面交流後才有可能紓解,更重要的是兩岸雙方都要誠心誠意、心平氣和。
事實上,年輕人思想尚未定型,易於接受新事物,親身到大陸的體驗,一方面,可以讓他們更加了解大陸、了解大陸同胞、了解大陸對臺灣青年的政策、了解兩岸的異與同,可以起到修正甚至徹底顛覆原有對大陸的“刻板印象”的效果,進一步體認到兩岸是同文同種。另一方面,比起政治議題,臺灣青年更關心房價和薪資,以及如食品安全等有關切身利益的社會議題。面對島內經濟的困境,一部分臺灣年輕人希望能來大陸尋找發展的機會,因此大陸可以成為其生活、學習、成就個人事業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兩岸年輕人更早接觸交流,學習如何合作,共同競爭。偏見的相關理論認為,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平等的交往和接觸是有效的。增加交往和接觸在一定的條件下會打破原先形成的刻板印象,消除原有的偏見。但該理論強調,一方面,交往與接觸必須是平等的,無利害衝突的。另一方面,交往與接觸必須是長期的、深入的。因此,兩岸青年之間平等、真誠、長期的交往是值得鼓勵的。
對於兩岸青年的交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多想些辦法、多創造些條件,讓兩岸青年多來往、多交流。”國臺辦也表示,關於兩岸青年交流的問題,因為多種原因,目前一些臺灣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對大陸、對兩岸關係可能會有一些模糊的認識,我們願意用真誠、善意和親情去拉近兩岸的心理距離,實現心靈契合。我們也願意加強兩岸各領域交流,擴大兩岸合作,通過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來增進兩岸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的相互了解和感情融合,深化他們對兩岸關係的正確認知,融洽“兩岸一家親”的民族感情。
因此,從不接觸到接觸,要讓臺灣青年世代“發現新大陸”。“一回生,兩回熟”,兩岸青年交流就能逐步深入,在交流中增加彼此的溝通和理解,來不斷地深化對兩岸關係的正確認知,不斷地融洽兩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在兩岸的常來常往中,臺灣青年可以從頻繁接觸中,發現差異到理解差異、包容差異,在凡事用“兩岸視角”看待之後,就能培養起“兩岸意識”。當臺灣青年能夠以兩岸作為主體進行思考,就能逐步產生社會信任,進而追求社會融合,打造兩岸社會共同體、社會一體化。(作者:陳曉曉,係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