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海峽論壇第八期臺商二代特訓營現場。(台灣網 趙苗青 攝)
台灣網6月8日廈門訊 (記者 趙苗青) 兩岸開放探親以來,大批臺商“跨越”海峽赴大陸投資創業。如今,他們的後代已經成長,有的繼承父輩的衣缽,有的選擇成為“創一代”……在第十屆海峽論壇第八期臺商二代特訓營的現場,記者走近“臺商二代”群體,聽他們講述追逐夢想、紮根大陸的心路歷程。
在大陸發展不但要傳承更要創新
第一次參加臺商二代特訓營的張心怡是典型的家族企業接班人。張心怡父親在臺灣創辦的烘焙器具公司至今已有42年曆史,正是看好大陸的發展,她父親于十八年前將事業版圖擴展到大陸,在江蘇無錫建立了三能器具有限公司,產品暢銷國內外。
“我現在跟著父親的腳步,在大陸邊做邊學”,看著父母年歲漸長張心怡放棄原本的工作回到他們身邊,希望運用自己所學減輕父母負擔,也希望助力家族產業發展升級。
因為之前從事銷售工作,張心怡的腳步踏遍大陸許多城市,熟悉各地的人文環境和經商氛圍,這份經歷也幫助她迅速適應角色轉變後的工作。她坦言,相較于父輩當年開疆拓土的艱難,現在大陸無論是政策支援還是市場環境對臺商來說都更加親切。“我們這一代人的思維更具創造性,更懂得利用網際網路,雖然我們是做傳統產業,但也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進入公司後張心怡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在天貓、淘寶等電商平臺打造線上銷售渠道,目前也取得不錯的成績。
第三代臺商李振瑄完成國外的學業後回到福建平潭進入家族企業發展,其祖父在兩岸開放探親後就回到大陸創業,目前家族在平潭經營房地產項目。
七八年前還沒有通往平潭的橋,人們只能借助水路交通,往來非常耗時,“現在的平潭不但橋通了,自來水、煤氣管道、供電系統也逐步完善……每天都有新變化,基礎建設不斷升級。”李振瑄見證了平潭近幾年飛速的發展,他告訴記者,配合年初頒布的“31條措施”平潭已經出臺很多落地細則,加上綜合實驗區、自由貿易區和國際旅遊島三個政策疊加區的優勢,李振瑄相信家族的產業在平潭發展會越來越好。
臺商新力量:從“臺商二代”變身“創一代”
和張心怡、李振瑄不同,蔡佩紜對父親經營的房地產事業並沒有興趣,她結合自己的英語專業,創辦了幼兒英語培訓學校,以“手繪英語”為特色打造出適用於3至12歲幼童的專業課程體系。
由於臺灣少子化現象嚴重,創業初期蔡佩紜就把目標放在了生源體量龐大的大陸市場,尤其在開放二胎後更堅定了她在大陸發展的信心。“現在對臺政策更加開放,臺胞可享受與大陸民眾同等的待遇。”蔡佩紜規劃把培訓學校朝加盟連鎖的方向發展,“借‘31條政策’的春風,我的事業在大陸各個省市的落地會更加便捷”。
同樣經營教育培訓事業的還有來自廣西的臺商二代曾于庭,“我們和父輩面臨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現在的創業環境更多元化”,曾于庭稱,在大陸創業受到最大的啟發是:要想跟上大陸快速的發展,必須不停地吸收新知識,保持競爭力,同時也要學會整合不同資源,創造A+B=C的效應。
談及為什麼選擇在相對落後的西部省份發展,曾于庭告訴記者: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與東盟國家地緣相近的廣西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待開發的西部,能給年輕人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
針對越來越多西進發展的臺灣青年,蔡佩紜、曾于庭給出了相同的建議,要多走走、多看看,親身體驗,找好自己的定位,抓住大陸發展的機遇和政策方向,在地化、接地氣,積極適應、融入大環境。
據了解,臺商二代特訓營于2011年由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發起組織,至今已有近500名臺商二代接受培訓。第十屆海峽論壇第八期臺商二代特訓營以“攜手臺廈兩岸青商·共創未來新格局”為主題,共有81名臺灣青年參加。(完)
臺商二代張心怡在特訓營與夥伴們研討創業方案。(台灣網 趙苗青 攝)
臺商三代李振瑄。(台灣網 趙苗青 攝)
臺商二代曾于庭。(台灣網 趙苗青 攝)
臺商二代蔡佩紜。(台灣網 趙苗青 攝)
曾于庭和特訓營的小組夥伴合影。(台灣網 趙苗青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