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6月8日廈門訊 (記者 黃曉迪)6月5日,以“職業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為主題的第十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職業教育論壇在廈門成功舉辦。會上,12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總幹事楊農作論壇總結。
兩岸職業院校紛紛進行全人教育探索實踐,效果顯著
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處處長、高職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檀祝平表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的不是單純地培養“工具人”,而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他提出,基於“全人教育”理念,要全面改革專業類課程課堂教學,包括重構課程體系,促進專業能力與職業精神融合;重塑課堂生態,促進教服務於學的教學改革;改革教學評價,促進職業精神與專業能力同步發展。
蘇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提出了普職課程融通的方式,普職課程融通是指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通過協作,發揮各自學校優勢,分享學校共有資源,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水準為切入口,推進有效教學,是使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的綜合型人才的全新教學方式。
臺灣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校長林志城表示,近年來,元培醫事科大通過培育生醫健康產業精尖優質人力,整合師資、設備與研發能量,建設元培醫大研發樞紐以及產學特色標桿,促進人才培育、研發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建設元培醫大附設醫院,已逐漸發展成為醫養結合人才培育示範基地。
臺灣聖約翰科技大學校長艾和昌提及了聖約翰科技大學非制式的“12堂課”,包括“濯足禮”“薪火相傳”“敬師奉茶”“成年禮”“瓜竹傳情”“為聖約翰而跑”“大一住宿”“社團活動”“社會關懷”“民主素養”“國際視野”“職場倫理”,用以鍛造新約翰人的品性與素質。“12堂課”以多元的方式融入校園生活,藉以全面養成學生具備現代公民的基礎能力及公民素養、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品格與態度。
職教的全人教育是培育兩岸命運共同體建設者的搖籃
全國政協委員、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表示,兩岸在職業教育與全人教育等方面具有互補性,應“美美與共”,以閩臺高等職業教育為先導的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已起了明顯成效,今年國臺辦等出臺並實施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再次為兩岸的職業教育和全人教育交流合作注入了強大的內生動力。
駱沙鳴強調,目前大陸正倡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也契合了全人教育思想。大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與全人教育的核心內涵不謀而合。他認為職教的全人教育是培育兩岸命運共同體建設者的搖籃,應以“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為指引,在促進兩岸經濟社會大融合大發展的語境下,借鑒臺灣的經驗,共同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的全人教育理念和實踐正當其時。
臺灣海峽兩岸教育交流促進協會培訓專案顧問潘熙明提到,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關係。參考臺灣40餘年來累積的“職業訓練”經驗,在福建設立以就業為導向並整合技職教育的“職業培訓”體系,結合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吸引企業投資,滿足產業發展人力需求,可以發展成綜合性、示範性、現代化的國家級示範職訓體系與培訓中心,甚至成為世界最具規模的職業訓練示範基地,為企業培訓契合需求的人才,為產業發展活絡在地就業市場,共創雙贏局面。
臺灣海洋科技大學校長、臺灣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唐彥博表示兩岸教育交流合作領域不斷擴大,教育界人士和青少年間交流互動更為活躍,兩岸教育領域繼續保持“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良好發展態勢。
論壇成果豐碩,兩岸專家學者達成“廈門共識”
楊農在論壇總結發言中提出了“第十屆海峽兩岸職業論壇廈門共識”,得到與會兩岸專家學者的一致贊同。這八點共識也充分展現了本次論壇的豐碩成果。八點共識如下:
一是全人教育是各類型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對於職業教育而言尤其具有針對性;二是全人教育既著眼于受教育者個人的全面發展,也著眼于受教育者面對社會變遷加速的挑戰,即全人教育也是面向未來的教育;三是全人教育的思想既有源頭性的古典文著,也有現代的經典理論,但由於教育形態的開放性,全人教育思想也具有其開放性,有待於教育界工作、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不斷豐富其內涵;四是只有融合於各種因地因時制宜的教育形態的全人教育思想,才是具有生命力、具有感召力的教育思想;五是兩岸的技職院校和學者都對全人教育做出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和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六是兩岸職業教育界加強溝通交流、探討有效合作,將為兩岸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因此,鞏固兩岸職業教育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七是全人教育是對教師和學校的督促,教育界人士將在全人教育實踐中與學生一起得到成長;八是各主辦、承辦和協辦單位對兩岸同道蒞臨論壇表示感謝,對各有關方面和不同崗位的人員對論壇成功舉辦做出的各種貢獻心懷感激,僅表示衷心感謝。各主辦、承辦單位均希望繼續為兩岸職業教育共同體提供服務。
據悉,本次論壇由中華職業教育社、臺灣私立科技大學校院促進會、海峽兩岸教育交流促進協會、中華勞工共同品質產物提升暨就業輔導促進會、臺灣勞動人權協會主辦,福建省中華職業教育社、廈門市中華職業教育社承辦,《教育與職業》雜誌社、廈門南洋職業學院承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