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年輕人有焦慮是件好事?臺灣年輕人該擺脫“小確幸”當北漂嗎?兩岸青年在網上“掐架”也是增進彼此了解的一種方式?17日,第十五屆海峽青年論壇主旨論壇上,兩岸青年共聚一堂,展開了思想的碰撞——
網際網路時代,兩岸青年如何拉近距離?
東南網6月18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陳夢婕)
臺青怎樣跳脫“小確幸”
第十五屆海峽青年論壇主旨論壇上,“大陸看大陸,臺灣看大陸”“臺灣看臺灣,大陸看臺灣”“老外看臺灣,老外看大陸”三組對比視頻讓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執行長鄭博宇看得目不轉睛。作為一名85後,鄭博宇從2009年起就一直有兩岸青年交流的經歷。無論是參加寒暑假的文化研習營,還是用自己打工攢的錢買機票過來,鄭博宇從未動搖過西進發展的決心。用他的話說,吸引他來的,“是大陸火箭一樣的發展速度與激情”。
鄭博宇告訴記者,在網際網路時代,資訊如此發達,臺灣年輕人卻還是不了解大陸,滿足於自身的“小確幸”。他來到大陸之後才真正體會到,大陸發展速度之快,年輕人創業激情之高。他說,在大陸,青年白手起家打拼出頭的機會遠遠高過於臺灣。
北漂多年之後,鄭博宇在2015年獲得首鋼基金旗下北京創業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邀請,作為首位加入創業公社的臺灣人,並擔任臺灣專區負責人及品牌運營高級經理。目前,他已協助多組臺灣創業團隊落地北京。他建議,有實力的臺灣青年,走出舒適圈,放下“小確幸”,多往大陸走走。
“焦慮”讓彼此心連心
“如果社會的年輕人90%沒有生活壓力,這個社會非常危險。”作為青年論壇的壓軸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南亞編輯部主任葉海林張口就語驚四座。他接著說:“如果社會的年輕人90%都有壓力,但90%當中的90%都相信經過今天的努力,我們明天會比今天好一點,哪怕只好一點點,這個社會就是很有前途的。”
葉海林認為,從工業的角度說,只要大陸的工業化進展迅速,亞太地區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進程是很難與大陸比規模比效益的。規模大就能夠制定規則,大陸手機的蓬勃發展就是由此而來。同時這個規模下,大陸的網際網路允許試錯,也允許追風。但臺灣只要出現一個摩拜,其他的共用單車企業是無法生存的,發展大工業所需的研發成本,臺灣受不了。不過,臺灣年輕人不必垂頭喪氣。現在,臺灣應關注的是小型經濟體有什麼獨特的地方,保持一定的競爭力,讓民生保持在較高的水準上,例如深耕精準服務、精細服務。
清華大學博導張成崗則提醒兩岸青年,目前全球面臨第四次工業革命,它會對全球的治理秩序帶來一個新的挑戰,在應對這種挑戰的過程當中,兩岸青年應該有更大的作為。
網路“掐架”讓彼此更了解
作為本次論壇最年輕的嘉賓、臺灣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這兩年常常往返于兩岸之間。回臺後,他對於大陸的高速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等多有宣傳。侯漢廷說,有的臺灣人說大陸很糟糕,吃不起茶葉蛋,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這是對大陸的偏見。他認為,兩岸民眾尤其是年輕人要學會互相平視,不仰視,也不俯視,大陸做得好,臺灣應該鼓掌、點讚,加以學習。
侯漢廷還特別提到,前不久,兩岸青年在臺灣PTT論壇首次正面“交鋒”,大陸網友發現,原來臺灣網友也會用“洪荒之力”,也會講“藍瘦、香菇”,兩岸之間就算吵架也不用翻譯機。
葉海林對網路“掐架”同樣持“積極”態度。他認為,很多接觸一開始並不是特別了解彼此,就像宿舍同學剛住到一塊兒也有個磨合期一樣。但是,通過接觸後發現,其實彼此還是很相似的,完全可以拉近距離,越來越了解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