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 type="text/css">
</style>
<font id="fontzoom">
<p> 中新網廈門6月13日電 (李展)“兩岸農業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只有走‘精緻農業’和農業產業化道路,把農民變成一個職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的問題。”正在此間參加第三屆海峽論壇的臺灣財團法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執行長、臺前“農委會”主委孫明賢如是說。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
<tbody>
<tr>
<td> </td>
</tr>
</tbody>
</table>
</p>
<p> 孫明賢在臺灣農業界德高望重,近年來頻繁往來兩岸,積極推動兩岸的農業合作與交流化。“精緻農業”概念由其任臺灣“農委會”主委時首次提出,並在這幾年得到廣泛推廣,堪稱臺“精緻農業之父”。</p>
<p> 他認為,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兩岸農業在科技水準上的差距越來越小,主要表現在基層環節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上。兩岸農業面臨的問題基本一致,如農民的年齡越來越大、農業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新農民的培養出現斷層現象等。</p>
<p> 孫明賢說,美國農業的發展道路可以給兩岸很好的借鑒和啟示。百年來,美國形成了農業發展五套原則:糧食安全機制、食品安全機制、節能減碳、發展綠色能源和因應氣候變化,這些機製作為現代農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p>
<p> 他說,破解農業發展瓶頸的根本辦法是走精緻農業道路,精緻農業的核心就是農業產業結構的改變和農業產業多元化。目前,全球極端天氣頻發,有些原本適宜生長水稻的地方或許已經不再適合,這就需要改變作物種植的方向。</p>
<p> 對於農業安全和農民收益的矛盾所在,孫明賢警告農業的發展不能是企業行為,因為企業的發展是唯利的。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於土地流轉和建立世代務農的模式,只有將不想種地的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讓想種地的人獲得更多的土地,建立規模化的家庭農場。從政策上把小農變成大農,使農業家庭的收入可以達到中產階級水準。</p>
<p> 孫明賢高度關注臺農產品在大陸的行銷狀況,高昂的物流成本使他憂心忡忡。他說,應該對目前的發展方式有所改變,推廣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理念,對產業發展應有所區隔,在市場資訊上做到導向明確。</p>
<p> 談到目前兩岸農業發展的現狀,孫明賢認為,兩岸農業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他強調,要拋開意識形態的桎梏,臺灣有些執政官員保守,對臺商、臺農到大陸發展不鼓勵,害怕臺農的產品回銷臺灣,影響當地臺農生計。孫明賢以石斑魚為例認為,隨著大陸生活水準的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增加,兩岸農業的深度合作將會是臺灣農業的有益補充和出路之一。(完)</p>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