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 關於我們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論壇 | 部落格
官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關於論壇 | 最新播報 | 視頻·直播 | 重要發佈 | 重要講話 | 人物訪談 | 嘉賓風采 | 論壇花絮 | 評論反應
台灣網專稿 | 主題論壇 | 論壇城市 | 現場圖片 | 背景資料 | 關注海西 | 閩臺交流 | BBS | VIP | 第五屆 | 第四屆 | 第三屆 第二屆 第一屆
  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要聞·第六屆

臺媒:深化臺閩交流 兩岸和平共榮

時間:2014-06-17 17:41   來源:台灣網

  第六屆海峽論壇在福建廈門登場,福建省是大陸最早倡導改革開放之地,臺灣重要祖籍地,也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之一,廈門更是與金門隔海相望。2012年,福建省生產總值(GDP)1.97兆元(人民幣),每人平均所得達52,763元(人民幣);GDP增速接近11%,高於全國平均水準,消費平穩增長,外貿出口逆勢上揚,工業及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也皆有明顯增加。

  2010年9月12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生效實施後,成為兩岸經貿往來的新合作機制,臺閩兩地人員往來更頻繁,在經貿、文化、教育、宗親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扮演更重要、活躍角色,不斷深化兩岸關係。尤其是媽祖更是兩地共通的信仰文化,每年六月由臺灣500余間宮廟組織的上萬名媽祖信眾將齊聚福建,在福州福清、莆田、泉州、廈門同安等地開展聲勢浩大的“萬眾齊拜進香活動”,為臺閩兩地宗教交流的重大慶典。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7日發表評論,就深化臺閩交流,協助臺商發展,兩岸和平共榮提出了見地,文章摘編如下:

  臺閩兩地經濟條件互補,其是服務產業。臺灣企業富有創意、活潑、多元,在研發、設計、行銷、管理、科技方面皆處於領先地位。除此之外,臺灣的會計、法律、教育、公司治理、環保、醫療這些方面也都有相當成就,臺灣的軟實力其實是非常堅強的;而福建不管在高階人才(廈門大學)、勞動力、基礎工業與市場也都有其獨特優勢。

  臺灣的服務業自1987年即佔GDP之50%以上,具有非常強的軟實力與競爭力。只是因為臺灣的市場小、發展上有所局限;2013年中國大陸GDP總產值56.9兆人民幣,其中服務業貢獻達46.1%,首次超越工業的43.9%,代表大陸世界工廠的地位已經進而轉成消費王國,未來支撐中國經濟穩定快速成長的將是內需消費,未來20年都將是零售營收與獲利巨大成長的黃金時期。

  服務業需要透過在地化、精緻化以及國際化等方式,投入研發與創新,以創造出不同於製造業的經濟效益和附加價值。隨著兩岸服務業方面的交流與日俱增,推動兩岸知名品牌的合作或異業結合的方式,顯著提升服務業的價值、促進服務業創新、開拓新的市場,以開創兩岸服務業合作的新局面。在這過程中,網際網路,也就是網際網路,與電子商務的運用,也促成兩岸許多中小型服務業共同成長的動力。

  文章並提出幾點建議做為臺商經營及兩地政府施政參考。

  首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附加價值。大陸目前已成為全球外資投入最多的區域,呈現過度投資,供給過剩的現象,加上勞動力緊缺,原材料價格上漲,環保意識抬頭,企業融資成本增高,自有資金不足等問題層出不窮,企業綜合成本上升,利潤空間再度被壓縮,尤其是部分地區電力供應出現較大缺口,間接制約一些高耗能臺商企業的生產運營。這些壓力無不說明部分臺商企業依靠勞動力、資源環境投入而缺乏創新能力的生產方式,依靠擴大產能制勝的競爭方式,已經不再具有永續性。大陸勞動薪資長期上漲的趨勢應該是已經確定。我們建議的因應方式一是加強研發,提高附加價值與國際競爭力;另一方式則是專注發展高毛利的利基市場。

  二是設置法案緩衝期間。臺商在大陸多以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為主,臺灣目前的勞動條件並無法吸引臺商回流或因污染問題不受歡迎,臺商大多只能消極因應,有些走向至東南亞國家,有些走向大陸的內陸地區,例如重慶、成都與鄭州等地區。企業可以把自身需求與當地政府多加夠通協調,或透過陸委會與海基會,尋求當地政府的支援,重新思考經營策略,創造雙贏。

  最後,大陸服務業市場是新興商機。任何一個危機都是一個轉機,大陸經濟仍持續增長,製造效率高、市場規模大,且因工資長期上升的趨勢,勞工收入提高後,消費市場必然愈來愈可觀。換言之,大陸應該不再是一個以勞力密集型產品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地方,與內需和消費相關的生產或企業活動,將是未來企業的利基所在。未來臺商要進入大陸投資時,產業佈局方向應該轉變。

  結論

  我們對於兩岸間的交流與合作的光明前景充滿信心。在ECFA的架構下,透過制度化的協商互動機制,諸如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兩岸貨品貿易協定等,未來兩岸還有很多合作的空間。

  即使近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審議中間略有波折,我們也會盡力克服,兩岸貨品貿易協定也將儘速推動,兩岸將共同把餅造得更大,建立兩岸經濟共同體,雙方本著求同除異、互信互助、共創雙贏的宗旨,以擴大交流增進融合,優勢互補,增加雙方的共同利益,共創兩岸美好未來。


分享到:
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