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學者看來,中國似乎正在迎來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新浪潮。
進入2012年以來,金融領域重要新聞接連不斷。2月份和4月份,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課題組接連發佈有關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調研報告。3月28日,國務院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4月3日,證監會、人民銀行及外匯局決定新增QFII投資額度500億美元,新增RQFII投資額度500億元人民幣。4月14日,人民銀行宣佈將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由5%。擴大至1%。5月17日,人民銀行宣佈批准浙江麗水成為全國首個農村金融改革試點。5月25日、26日,證監會和銀監會相繼發佈了支援和鼓勵民間資本參股券商以及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等政策。5月29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宣佈完善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日元交易方式,發展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
在某些行業或領域改革相對滯後的反襯下,金融領域改革開放新舉措的密集出臺,顯得格外醒目,令人振奮。
站在宏觀角度分析,這一輪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提速,是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共同催生的,是市場壓力激發的系列創新和改革舉措,具有明顯的市場導向特點。
從國際市場來看,隨著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方面,國內企業與其他國家開展跨境貿易與投資的規模日益擴大,規避第三國貨幣匯率波動風險、節省貨幣兌換成本、開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需求日益強烈;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以及歐債危機的持續發酵,使得全球市場需求急劇萎縮,迫使國內企業走出國門,尋求新的出路。中國企業的“走出去”,又牽動了人民幣的“走出去”和離岸市場的擴大。而境外人民幣投資的回流衝動,反過來又對國內金融市場以及匯率、利率形成機制改革形成倒逼。與此同時,由於“中國製造”逐漸形成全球規模,龐大的貿易順差以及鉅額外匯儲備對央行構成越來越大的壓力,從市場角度推動人民幣資本賬戶走向開放。
從國內市場來看,主要壓力來自於當前金融服務體系與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後的市場需求不匹配。一方面,隨著出口和房地產導向型的增長模式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擴大內需消費模式轉型,依賴固定資產或出口訂單抵押開展批發業務的金融服務方式,在滿足“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時面臨越來越多的不適應。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以及民間財富的積累,民間資金急需找到向民間資本和產業資本轉化的途徑,從而導致民間借貸暗潮涌動,風波疊起,不斷改變著社會融資總規模的含義以及比例。
沒有壓力就不會有改革,但是壓力並不能自動轉化為改革的動力和意願。日前有學界人士認為,由於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些人覺得沒有必要推進改革,“改革的壓力和動力在減弱”。其實,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改革的壓力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在不斷增強,問題是我們改革的意願和動力是否同步增強。在壓力面前拒絕改革、拖延改革進而導致機遇喪失、事業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市場壓力向改革動力轉換過程中,全社會改革意願能否凝聚成集體共識、領導群體和社會精英的歷史擔當和推動是否有力、基層的探索創新與頂層設計規劃能否良性互動等,顯得十分重要。其中,領導群體和社會精英的勇氣、決心和智慧更為關鍵。
總結、梳理近一段時期金融市場化改革開放新舉措,我們欣慰地看到,金融領域的改革步伐沒有停滯,並且有所加快。與有些領域相比,金融改革開放的主動性和有效性令人矚目,值得稱道。這些改革開放新舉措,在適應了經濟發展和市場變化的同時,又為改革的繼續深入提供了新的動力。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金融改革開放一直在積極、穩健、有序地推進。國際金融危機之前,中央果斷推動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等系統性金融改革,金融業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為抵禦金融危機衝擊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積極穩妥發展各類金融市場,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和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提高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今年年初召開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金融改革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要堅持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改革導向。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在協調溫州金融綜合改革工作時,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信心、減少管制、鼓勵民營、支援創新、大膽探索,宏觀管理部門要加強政策研究和協調,微觀主體要發揮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加快推動創新。
種種跡象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轉型,加快金融改革開放的社會共識正在不斷凝聚,各項改革的環境和條件日趨成熟,管理層推進改革開放的信心也在不斷增強,今後一段時期,金融領域的重要新聞還將密集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