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截圖。
中國證監會日前公佈創業板發審委會議公告顯示,創業板發審委將於9月28日審核兩家公司的首發申請,這意味著A股市場IPO(首次公開募股)在暫停兩個月後將再次重啟。在當前大盤跌跌不休,艱難扼守2000點關口之際,管理層為何再度開閘IPO審核?這是否會進一步打擊投資者的信心,對股市走勢造成不利影響呢?
暫緩兩個月後再次重啟
中國證監會最近一次召開IPO創業板發審會還是在7月31日,神舟電腦在多次闖關失敗之後終於獲得了發審委的認可,而上海麥傑科技則被擋在了IPO大門之外。而7月27日證監會主機板發審會審核通過了慈銘健康體檢管理集團的首發申請,否決了上海來伊份的首發申請。此後,A股市場經歷了近兩個月的“空窗期”。
然而,IPO的暫停卻並未給股市走勢帶來利好,大盤近來屢創新低,2000點重要支撐岌岌可危。就在此關鍵時刻,中國證監會再次發佈公告,定於9月28日召開創業板發行審核委員會工作會議,審核北京中礦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申請。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IPO審核“空窗期”的出現主要還是受到擬上市公司補充披露中報的影響。雖然7月16日之後再也沒有新的IPO申報出現,不過卻有超過20家擬上市公司披露了補充資訊後的申報稿,其均對上半年業績等資訊進行了補充。此外,創業板發審委換屆也對IPO暫停審核有一定影響。
是否停發由市場決定
事實上,在停發新股問題上市場普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目前新股發行實行的是市場化,因此新股是否停發應由市場來決定,只要新股能夠發行出去,那麼新股發行就不能人為叫停;另一種觀點認為,當前A股不斷走低是IPO新股發行“大躍進”直接造成的,如果依靠停發新股來救市,還只是權宜之計,還是沒走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怪圈。分析人士認為,此次IPO出現了近兩個月“空窗期”,可能有放緩新股來試試市場反應。
在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看來,前兩個月IPO暫歇,並非證監會行政干預的結果,而是市場化起決定性作用。他對本報記者表示,在我國香港和美國股市,政府從來沒有停發新股的行政權力,但每到熊市低位時,發行人都會自動收手,企業主動暫停發行或推遲發行計劃,這肯定不是企業“心慈手軟”,而是投資者根本不買賬。當然,如果企業願意“吃虧”低價發行,那麼投資者也沒有不要的道理,這才是市場化買賣。
“此次IPO暫緩,是因為市場屢屢走低的情況下,發行人心虛、承銷商不看好發行市場。”董登新認為,如果此前兩個月IPO暫歇是證監會叫停的,那麼就有悖2009年以來的IPO市場化改革精神,所以不會是證監會干預的結果。事實上,兩個月IPO暫歇,並未對股市產生任何正向效果。因此,正是市場走勢決定擴容速度,而不是擴容速度決定市場走勢。這也是成熟股市的基本法則。
股市走勢不受IPO影響
對於市場普遍擔憂此次IPO重啟會對本已十分低迷的A股市場雪上加霜,業內分析人士表示,證監會此時重啟IPO的審核,並不意味著新股融資的加速。因為在過去一個多月中,面對近百家已經過會的準上市公司,新股融資一直處於低位運作,8月甚至創出了近期新低。特別是週一發行的洛陽鉬業,融資額度突然從原計劃的36億元大幅縮水至6億元。
“A股市場未來走勢,仍主要取決於宏觀經濟基本面改善狀況。”董登新表示,人為暫停IPO對市場毫無幫助,企業是否發新股以及新股擴容速度,應該交由市場和投資者來共同決定,這是一種真正市場化的約束力量,不必政府行政干預。更何況,採用行政命令關閉A股一級市場,不僅是一種市場倒退,而且是一種不誠信、不負責任的行為。發不發新股,不是發行人單邊說了算數,更不是監管部門說了算數,而是要由投資者,尤其是股民說了算,並用實際行動來表達才能算數,這才是市場基本邏輯。記者 周小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