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富起來成“十二五”重要執政理念

2010-10-19 10:03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程軼文

  以審議中國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建議為主要議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

  全會提出,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專家解讀稱,在“十二五”期間,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計讓人民富裕起來,成為中國政府的一個重要執政理念。

  理念

  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提到新高度

  “進一步推進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民生入手再正確不過了。”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戰略室副主任王元京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五中全會強調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現在這個發展階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他分析,我國目前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加速期,工業化進程也進入了後期初段,經濟綜合實力已位居全球第二。但在經濟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時,民生的改善和經濟實力的增長的不協調、不匹配的現狀也越來越突出,經濟建設和民生改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整個社會未能普遍均等的享受到經濟改革的成果,“這已經成為了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和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王元京表示,正是由於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失衡,公共物品短缺,倒逼居民進行儲蓄,制約了消費,影響了內需的擴大,也限制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此次五中全會將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成為了經濟增長方式的抓手和立足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是一個“驚喜”。

  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瑞則認為,五中全會上強調“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目的有四個方面:首先是強調經濟增長一定要惠及全體老百姓。

  其次是為了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的結構失調。劉瑞說,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好,但是社會建設落後,而社會建設又主要與民眾的生活相關。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目的也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

  另外,解決收入分配失衡的問題。通過30年經濟發展,我國已經成功實現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階段性任務,下一階段應該著力去實現共同富裕。

  最後,這也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社會需求。現在中國經濟已經快速發展了起來,老百姓對消費品的需求已經比較容易獲得滿足,但是社會公共物品還是供不應求,排隊現象嚴重。如果解決不好,會讓群眾感到失望,進而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

  劉瑞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改善民生在‘十一五’規劃中就提到過,從理論上講不存在創新問題。但是這次在五中全會上重點提出來,是為了強調這一項任務在未來五年的重要性。”

  措施

  從改革入手保障和改善民生

  談到在“十二五”期間,保障和改善民生應該從何做起的問題,劉瑞預計將主要從物質建設、社會建設兩個方面著手。

  他表示,從物質方面來看,主要是“吃、穿、用、住、行”五個方面。比如說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力度,解決大城市交通擁擠問題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住的問題,尤其是讓老百姓住好的問題亟待解決。這既涉及到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問題,又涉及到對住房的合理分配問題。

  劉瑞認為更重要的是社會建設方面,其中又以醫療和教育兩個方面為重中之重。他表示,醫療和教育是人類實現自我價值的兩個中心,因為一個人首先要保持健康以參與各項社會活動,還要保證得到學習的機會以獲得自身的發展。另外,社會保障問題也不容忽視。最後還有文化問題。“之前30年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人的精神文明不是隨著物質文明的豐富自然發展起來的,它需要後天的培訓和引導。加強文化教育,有助於提高人民的素質,改善精神風貌。”他說。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胡遲則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強調,要從改革入手保障和改善民生。他說,我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歲月,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改革還是有未到位的地方。在未來的十年,中國的改革將進入深水區。其中,如何進一步改善民生將是未來改革必須要面對的一項重大課題。五中全會提出,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從中可以看出黨中央繼續推動改革,進一步改善民生的決心。

  胡遲說,如今我們的發展遇到諸多失衡現象,譬如城鄉發展失衡,區域發展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投資消費比例失衡等等,這些都將阻礙民生的改善。在未來的五年,中國政府要達到改善民生的目標,就必須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理順諸多原本糾纏在一起的關係,加大改革力度,消除這些失衡現象,讓每個老百姓能更加公平地分享到國家改革發展的成果。

  胡遲重點提到了壟斷行業改革和財稅改革。關於壟斷行業改革,他表示,目前推行的“壟斷國企減薪”等措施還不足以徹底根治行業壟斷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諸多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增加投資多元化,讓民營企業更多地進入到這些原本被國企壟斷的行業中來。這樣才能讓市場更加接近完全競爭市場,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壟斷暴利。”他說。

  關於財稅改革,胡遲表示,目前我國所實行的分稅財政體系將財稅更多地分配給了中央,而將更多的稅收任務壓到了地方。地方政府面臨不小的創收壓力,於是只好通過賣地等手段來維持。在未來的五年,理順中央和地方的財稅關係,將是我國財稅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

  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落實

  再好的政策也要靠落實。在“十二五”期間如何切實實現五中全會要求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學者的眼光同樣落在這一方面。

  “改善民生關鍵還是在落實。”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陳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首要的就是要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陳劍說,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政府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內涵包括全體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均等、結果大體相等,同時尊重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它涉及到義務教育、醫療、住房、治安、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可以減小社會不公,降低社會的貧富差距。“據國外諸多國家的成功經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以至少壓低十個百分點的基尼系數。”

  另外,如何改革行業壟斷、如何合理進行初次分配等問題對於改善民生也非常關鍵。特別是分配問題,不能僅僅像以前那樣強調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在初次分配的時候,也要加大政府對於市場的規範。陳劍說:“我們以前總是說要讓市場自己來初次分配。但是我國市場還不成熟,勞工基本利益得不到完全保障,黑幕交易等現象還不能杜絕,我們的政府有必要對初次分配進行規範。”

  保障和改善民生也離不開政府的進一步投入。王元京強調,未來各級地方政府應當下大力氣去抓民生項目的建設,民生建設的投資無論是從增長速度還是在整個經濟建設投入中所佔的比例方面都應當有明顯的提高。

  王元京對記者表示,目前有觀點認為加大公共產品和社會保障的投入會削弱經濟的競爭力,“這種觀點是極端錯誤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等於福利過度,不能因為部分區域和部分壟斷行業的福利水準較高而漠視我國整體公共保障依然較為薄弱的客觀現實,未來民生建設的投入方面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要加強,公共財政的投入不能偏弱。

  在投入的方向上,王元京表示,未來民生建設的投資重心應當向下,應當主要投向目前保障力度最為薄弱的人群和地區。王元京認為在目前階段,將公共服務的投資偏向於進城農民最為現實,在地區方面則應當偏向於經濟欠發達地區。(記者 方燁 吳黎華 實習生 馮宇)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