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新現象得到遏制 打新專業戶開始離場

2012-08-01 15:50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范樂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頻頻出臺,曾讓市場信心備受鼓舞。然而,近期股市連創新低,又讓投資者對前景感到迷惘。如何看待這些改革措施的實施效果?如何認識股市的低迷態勢?如何增強股市對於投資者的回報能力?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宋麗萍。

  不改革,資本市場無法承擔起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任

  記者:今年證監會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既有叫好聲,也有質疑聲。如何看待對這些改革的爭議?

  宋麗萍:中央明確提出,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通過調研我們認識到,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的功能,強化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和水準,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選擇,改革創新勢在必行。

  不改革,資本市場就無法承擔起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歷史性全局性重任。不改革,資本市場就沒有出路。

  從最近一系列的措施來看,改革的方向是非常明確的,思路也很清晰地呈現出整體推進的態勢,積極效果已經初步顯現。當然,改革目標的實現有一個過程,引起一些爭議是正常的,關鍵要不回避,不懈怠,積極應對,義無反顧往前走。

  兩頭入手理順市場價格體系,遏制炒新使新股價格真實反映公司價值,退市機制則重在遏制炒作垃圾股的風氣

  記者:目前,新股發行制度和退市制度改革最受關注,您如何看待這兩項改革的進展?

  宋麗萍:目前,“打新”、“炒新”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新股定價越來越反映市場的真實需求。今年改革前48隻新股發行市盈率則超過行業平均市盈率的22.6%,改革後發行的41隻新股平均市盈率超過行業平均市盈率的2.7%,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平均超募資金下降了30%,上市首日平均漲幅13.8%,改革前則為24.1%。行業公認最有研究能力的基金和證券公司已經成為新股定價的主力,一批“打新”專業戶開始離場。

  新股發行制度和退市制度改革就是要從入市、退市兩頭入手,完善資本市場的定價機制,理順市場價格體系。遏制炒新和改革新股發行體制,目的是通過推動各市場主體歸位盡責,促使新股價格真實反映公司價值,實現一二級市場的協調發展。建立“能上能下”的順暢退市機制,則重在遏制炒作績差股、垃圾股的風氣,進一步實現價格的理性回歸。只有建立了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

  培育上市公司主動分紅、回報股東的意識,資本市場的投資價值正在凸現

  記者:多年以來,資本市場“重融資,輕投資”一直是很多投資者抱怨的問題。今年監管部門在提高投資者回報、改善投資環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您如何評價這些舉措的效果?

  宋麗萍:今年以來,證監會出臺措施,鼓勵引導上市公司建立持續、清晰、透明的決策機制和分紅政策,培育上市公司主動分紅、回報股東的意識。兩次降低證券交易經手費,降低50%的證券交易監管費,降低30%的期貨交易經手費,顯著降低了投資者的交易成本。不遺餘力培育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吸引了QFII的入市,為企業年金、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和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入市創造有利條件。

  根據2011年年報,A股上市公司股息率達到1.82%。市場中主要的藍籌銀行股2011年報現金分紅2690億元,以當年末總市值3.79萬億元算,銀行股股息率達到7%,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2倍多。穩定的股息率是吸引長期投資的前提,畢竟大多數投資者是追求穩定收益的,資本市場的投資價值正在凸現。

  今年以來,證監會充實了稽查隊伍的力量,加強稽查處罰力度,對查處的案件及時公佈,提高了處罰威懾力。特別是對內幕交易採取“零容忍”的態度,積極推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及時出臺了關於內幕交易的司法解釋,從舉證責任、處罰措施方面大大強化了對內幕交易的打擊力度,不僅加強了對投資者的保護,也為並購重組的市場化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這再次體現出改革措施配套、整體推進的特點。

  應大力發展場外市場,大多數企業並不需要高流動性的交易所市場,場外市場就能滿足市場化定價和股份適當流動的需求

  記者:從二級市場的表現看,上證指數跌破了前期的低點。您如何看待當前市場的走勢?

  宋麗萍:市場的走勢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最重要的是基本面因素。近年來受境內外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實體經濟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上市公司的業績下滑趨勢比較明顯。資本市場要走出低迷狀態,根本上要依靠經濟的轉型和振興。

  當然,除了實體經濟層面的改革,資本市場自身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例如,當前經濟低迷,低成本並購成為可能,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並購優勢,加快產業整合,是提升業績的主要手段。現在創業板推出已經快3年了,上市公司達到340多家,僅僅啟動了20起達到重大資產重組標準或者發行股份的並購,其中已有4起收購實施完畢。這就需要資本市場推進多方面的改革,如提高行政許可的效率,豐富並購重組的支付手段,提高專業機構的服務能力。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應當完善層次結構,發展場外市場,多渠道解決“兩多兩難”問題,分流IPO壓力。不同階段、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對資本市場的需求是有差異的,大多數企業並不需要高流動性的交易所市場,場外市場就能滿足市場化定價和股份適當流動的需求。

  此外,在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應注重配套環境建設。例如,市場對“紅利稅”的減免期盼已久,這對引導投資者長期持股、吸引資本市場建設至為關鍵的長期資金十分重要。

  發行中小企業私募債,加快推出原油等戰略性期貨品種,資本市場的產品和層次結構不斷豐富

  記者:為提升資本市場的服務能力,今年還出臺了哪些有針對性的改革創新措施?

  宋麗萍:年初以來,資本市場的產品和層次結構不斷豐富。針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今年6月推出採用市場化設計、高效的中小企業私募債,目前已經為北京、上海等地41家中小企業發債募資36.6億元。為了改變股強債弱的格局,改革債券發行監管制度,推動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加快推出原油等戰略性期貨品種,增強我國市場的定價能力,貼近“三農”需求,加大農產品期貨品種的開發力度。推進場外市場建設,恢復股權的完整性和流動性,向下延伸並拓展市場覆蓋面,回歸資本市場的草根性。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