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能力不夠 私企融資靠關係

2013-03-19 08: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范樂

諾獎得主談中國金融:體系能力不夠私企融資靠關係

  資料圖

  中新網3月18日電 2013首屆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中國峰會3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開,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新華都商學院院長Edmund S Phelps表示,中國現在的這個金融體系的能力不夠。在選擇哪一些商業計劃適宜投資方面,這方面的能力還不夠。而對私營企業的融資,很關鍵一點就是必須有一些專業上的洞見,但是事實上,這些決定基本上是基於個人的關係。

  以下為部分文字實錄:

  Edmund S Phelps:當然我們考慮到了這些創新要麼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生產力的提高,或者能給我們帶來工作滿意度方面的提升。中國促進經濟發展是通過不斷提高家庭收入和財富來實現。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消費者需求,使得企業能夠來響應這一變化,逐漸將自己產出的產品從出口轉向國內消費。但是這種對於家庭消費的刺激並沒有非常明顯的來增加生產率,或者其他的優勢。當然了,除了能提高一些消費之外。那麼德國,也是繼續的把注意力放在出口上,看起來問題並不是非常大,美國還有其他一些國家他們有低的稅費,從而促進消費需求,並沒有出現其他的效果,可能我們就會思考,在這種將中國轉為消費者社會背後的熱情的原因是什麼?

  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一切都表明,中國企業家將會找到新的技術,將中國技術水準提高到西方的水準當中去。我並不會說這不會發生,可能這是會發生的,但是我們先要回到剛才提出的問題,我們有必要說這種標準的經濟學實際上是與這種信念相對的。由約瑟夫熊彼德提出的一項原理表明,世界上的科學法,很可能造成商業應用的可能性,那麼對於熊彼德式的企業家,他們需要不斷的驅動業務方面的經驗來開發新的技術,或者說是生產的方法,使一切成為可能,或者說是在經濟之外的一項科學發現,那麼這項理論就能夠解釋,為什麼中國的一些企業家不能夠基於一些基本的科學原理來進行技術方面的發展。但是這項理論並沒有說中國的企業家不能自己尋找到新的技術,但實際上很多中國企業家已經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很好的創新。

  那麼對於中國技術來講,如何追趕西方呢?或者與西方保持接近?有人說,答案是真正的使用科學家的智慧,對一些小國家來講,可能這些方法並不是很好的方法,

  在美國利用科學家還有企業家才能方面是做的非常不錯的,中國也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但是在科學家之間,我們知道一個社會中科學家的人數不會特別多,他們一方面要做科研,另外一方面還有教學的任務,還有一些時間要用來進行科技研發方面的創新,所以一方面科學家的人數不是特別多,另外他們可以對基本的用於商業應用方面的研究時間也不會特別多。新的產品和方法的主要來源,也就是如何來追趕西方的生產率,我覺得應該是來自中國的企業家,這些新一代的成功的企業家。一般的人可能不具備足夠的想像力或者創造力來實現這種原創性,但是一旦這些人在商界站穩了腳跟,他們就可以創造一些新的產品和好的想法,而且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一些經驗,給出自己的洞見,看哪些創意在市場上會獲得成功。

  那麼中國怎麼樣來組織它的經濟?怎麼樣來激勵並且選擇它的企業家來推動創新?這就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在這方面,中國的情況可能有些複雜,在國企這個領域,國企的經理人或者領導,可能並不是基於商業洞見來選拔或者提升的,當然如果這些業績良好的國企能夠對技術進步和創新進行投資,當然對整個國家都是有好處的。比方說,在金融的行業怎麼樣來發現有成功潛力的商機進行融資。那這樣對於新的產品和方法的推進都是有非常至關重要的作用的。

  在這種私營領域,很多私營企業的老闆,他們通過他們的成功已經證實了自身是有勇有謀的人,尤其小型公司的CEO,可能他們並沒有技術上的非常高深的知識來購買新的技術,所以對於私營領域來說,他們的瓶頸就是技術上的知識。那在國有企業這個領域,前面說的主要問題是商業上的判斷,而私營企業這部分主要問題是技術上的洞見。

  還有一種更糟糕的情況就是中國現在的這個金融體系的能力不夠。也就是說,他們在選擇哪一些商業計劃適宜投資方面,這方面的能力還不夠。在對國有企業的融資這方面,毫無疑問,對國企的這種資金的分配不一定總是分配到了最具有生產力的領域和企業,而對這些私營企業的融資,我想很關鍵一點就是必須有一些專業上的洞見,但是事實上,這些決定基本上是基於個人的關係。

  那麼中國是不是像我剛才分析的這種情況呢?是不是在本土創新方面正在進步呢?我們是不是正在實現一個很好的本土創新的步伐呢?

  前面講的全要素生產率,他的增長率就是拋出了人力資本和資本投入的增長。在1990年代的時候,這個階段是比較高的,隨後就下降了,然後又恢復了它的增長速度,在2000年中期,現在看起來比前面兩個高峰階段要慢了不少,根據最新的數據,在11年這個全要素增長率是2.2%,這個數據是來自美國一個會議組織,我也記得在其他地方看過一些數據,比方說Jams教授也給過相關研究,也表示現在全要素生產率是下降的。那麼Gylfi Zogea估計這種增長率,我前面也說了,希望大家能猜出這個估計的最終數據,根據這個估計,這個進步速度是在5%左右,當然這是一個初步的數據,我在這裡就不仔細討論這個數據了,因為這只是一個初步的數據。但這個數據一窩開始的預期要高一些,也比剛才講的美國的董事局給的數據要高一些,當然還需要驗證。

  這個5%全要素增長率,可能大部分是來自哈耶克的改造。比方說是由於對全球這種基礎設施改造帶來的結果。在這個改造之外才是來自本土的創新。今天上午我們也對於如何改善生產力做了一些探討。還有人說,這5%的改善主要是來自基礎設施的改善,跑開這些之外才是本土創新的因素。但是有一點毫無疑問,中國不僅也能力進行自主創新,而且現在自主創新已經發生的一段時間了。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