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的情形似乎正在驗證這種說法。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中國GDP增速開始放緩。日前,全國各地一季度經濟運作初步核算數據陸續公佈,從已公佈的16個省份GDP同比增速看,除湖南和新疆兩地略高於去年同期外,其餘14省份均低於去年一季度增幅,東部地區增速回落明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承惠在日前舉行的“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指出,中國已進入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期,高速增長的可持續性不容懷疑,但這種高增長的狀態持續不了多久,如果說“十二五”期間還能維持一個比較高的增長速度的話,到“十三五”期間增速一定會下來。
張承惠為此表示,在經濟轉軌時期,中國需要更多地參與國際市場,需要更多地考慮海外發展戰略,將視野拓展到境外,推行全球化的大戰略,而不僅僅是局限在中國國內。
走出去需要金融配套服務
近年來,我國境外投資快速發展,但據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對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外投資現狀調查顯示,有超過60%的企業認為融資困難和缺乏國際經營管理人才這兩項因素是制約企業對外投資的決定性因素或重要因素。利用公司自有資本和向銀行借款,仍是中國企業獲取海外投資資金的主要渠道。
在匯豐銀行近期發佈的《2010匯豐兩岸三地企業跨境貿易需求》調研報告中,調查顯示50%的受訪企業面對的主要金融困境是“多地業務涉及多方銀行往來的繁瑣問題”。49%的受調查企業要求銀行為其跨境業務提供“一站式服務”,統一其兩岸三地金融需求。報告指出,由於不同銀行擁有不同的清算系統,匯款速度和費率較高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有跨兩岸三地貿易需求的企業。
“中國企業走出去離不開商業銀行的支援。”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紀委書記王華慶在論壇發言時指出,商業銀行不僅能夠為企業提供貿易融資、資金結算、外匯買賣等基本金融服務,還能根據企業的需求提供包括項目融資、並購貸款、衍生產品、財務顧問在內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商業銀行可以為企業提供風險對衝、風險緩釋、風險管理、法律和財務顧問等全方位服務,幫助企業管理好這些風險,讓企業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
對於中國企業遭遇目前發生在中東的地緣風險,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環球銀行中國區常務總監林偉中表示,地緣風險是非常現實的風險,
但像匯豐這樣,在中東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的國際性銀行,對當地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各方面的情況相對熟悉,除了融資肯定會為客戶以提供一些增值服務。比如在最近中東比較動蕩的情況下,匯豐特別組織了在中東的客戶,包括不少歐美的客戶,給他們當今市場一些最新狀況的分析,並提供一些建議。
事實上,國內商業銀行相比于一些國際性的大型商業銀行的全球化經驗和網路建設,的確還有相當的距離。
國內銀行訴求“走出去”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出於同樣的文化法律背景和熟悉程度,希望國內商業銀行能緊跟其走出去的步伐,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與此同時,中國銀行業也有著提升自身國際競爭力的強烈訴求。
張承惠指出,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國際化程度很低。中資金融機構中雖有很多企業已佔據了世界500強的前列,如工商銀行排名第4位、建行排名第11位,但相比較其國際競爭力還遠遠不夠。
數據顯示,工行2010年境外稅前利潤佔比3.7%,建行2008、2009兩年稅前海外利潤佔比分別為1.95%和0.93%,而中國銀行業中最早涉足海外業務的中國銀行在港澳和其他境外地區凈利潤雖較上年增長300%以上,但對集團利潤貢獻仍不過24.57%,與一些大的跨國金融機構在國際市場的收益一般佔在收入的50%以上相比,仍相距甚遠。
據匯豐銀行中國區常務總監林偉仲介紹,匯豐海外業務佔比75%左右。另一跨國金融機構花旗銀行2009年消費金融海外業務的利潤佔比32%,機構金融服務中佔比68%。張承惠表示,對於中國的金融機構來說,如果能夠像這些大型的跨國金融機構一樣,在海外市場上自如地經營,可以在擴展利潤方面有更大的空間。
近些年,隨著中國企業的步伐,中國銀行業也加速了在海外擴張的步伐。截至2010年9月末,中國工商銀行已在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94家分支機構,與131個國家和地區的1435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係,跨越五大洲的全球經營網路基本成型。
中國建設銀行目前已在香港、新加坡、法蘭克福、約翰內斯堡、東京、首爾、紐約、胡志明市及雪梨設有海外分行,在莫斯科設有代表處,擁有建行亞洲、建銀國際、建行倫敦等經營性全資附屬子公司,還與132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係,利用代理行網路延伸自身的服務渠道。
金融危機後將業務重心明顯穩定在國內市場上的中國銀行近期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僅去年12月份就有比利時布魯塞爾分行、德國杜塞爾多夫分行、馬來西亞新山分行等相繼開業。
不過,王華慶指出,中國銀行業海外發展應明確自己的戰略定位,不應超出中國企業貿易和投資的發展階段,不超出自身的管理能力不超出風險承受水準。(徐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