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銀行免收手機跨行轉賬異地轉賬費

2012-10-11 09:11     來源:揚子晚報     編輯:范樂

  市民需帶身份證去銀行櫃面開通,第三方還款比網銀划算

  今年中秋國慶雙節超長假,帶火了消費市場。消費狂歡之後往往是排隊給信用卡還款的煩惱,到銀行櫃檯還款不僅費時費力,如果涉及跨行還款還可能需要支付1%(最高50元)的手續費。為了搶佔市場,南京各家銀行紛紛推出多種手機銀行優惠活動,其中5家銀行更對手機銀行跨行、異地轉賬全免單,善用這些渠道,可以幫消費者省下一筆手續費。市民只需帶身份證去銀行櫃面開通此項業務,就可享受免費優惠。另外,記者調查發現,通過支付寶、拉卡拉等第三方還款的費率也比網銀低。

  手機銀行服務費率比網銀優惠 用戶需要身份證去銀行櫃面開通

  根據中國銀聯的數據,今年“最長黃金周”銀行卡境內跨行交易金額增長41%,境外交易金額增長33%。假期結束,對刷卡族來說選擇合適的還款渠道不僅可以省時,還可以省錢。記者比較了南京幾大國有銀行的轉賬手續費,以通過網上銀行跨行轉賬1萬元為例,建設銀行跨行轉賬交易服務費率為轉賬金額的0.5%,最低為2元/筆,最高為25元/筆;交通銀行網銀跨行轉賬手續費率為轉賬金額的0.7%, 最低為2元/筆,最高為50元/筆。不僅收手續費,在跨行轉賬到賬的時間也有較大的差異。工商銀行跨系統的轉賬需要根據人民銀行的時間,如果超過5萬元的轉賬可能會滯後到賬;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均表示通過網銀跨行轉賬,到賬時間可能需要1至3個工作日。

  相對而言,南京部分大中型銀行推出的手機銀行服務費率更優惠。其中,通過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等5家銀行的手機銀行轉賬匯款免收手續費。其中農業銀行的手機銀行服務費和跨行匯款手續費全免。招行到年底前都實行跨行同城以及跨行異地匯款手續費全免。交行手機銀行系統可實現交行對交行的個人及企業轉賬,還可以實現同城跨行及異地跨行的實時匯款,目前該項業務對個人客戶全部免費。民生手機銀行規定,即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客戶通過手機銀行轉賬,無論同行跨行、本地異地,均不收取任何手續費。光大銀行也表示在年底前都會免收手機跨行轉賬手續費。上述銀行的轉賬額度都在5萬元,持有上述銀行卡的用戶只要帶上自己的身份證和銀行卡去櫃面開通一下,就可以享受此項服務。

  用手機轉賬安全性有保障 只要管好密碼,手機丟失也不怕

  那麼手機轉賬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高嗎?

  通過採訪,記者發現各家銀行對手機銀行的安全性都極為重視。據幾家銀行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每家銀行推出的手機銀行均有自己的安全保障,手機銀行客戶端多數要求與銀行卡進行綁定,通過客戶端的登錄密碼才可進行操作。

  如果使用別人的手機號碼執行同一張卡的交易,則交易不會成功。各大銀行的手機銀行支付功能也多采用了雙重身份認證、靜態密碼、電子銀行密碼卡等多種安全手段,以確保用戶的資金與資訊安全。如工行、農行和中行開設了動態密碼卡,招行的手機銀行採用了51型“全能優KEY”,工行、浦發、招行還提供短消息通知功能,手機銀行賬戶若有變動和更改,銀行都會在第一時間以手機短消息的形式通知用戶,保證賬戶安全性。

  此外,工行、交行、農行、招行、興業銀行等行對密碼錯誤次數也進行了限制。

  據了解,目前各大銀行的手機用戶年齡段主要集中在18歲—45歲之間,近70%來自於大學生、白領、公務員等文化水準較高的人群,他們更看重省時、省錢和省力的服務,而對於手機銀行這種新興事物接受起來也比較快,他們對此均表示“很方便,還划算”。

  至於大部分人關心手機丟失後的賬戶安全問題,銀行工作人員解釋道,如果沒有密碼,撿到手機也不可能登錄手機銀行的賬戶。另外,手機一旦丟失,客戶可以立即到銀行或通過網上銀行挂失。若手機找回,也可以重新恢復使用。所以並不存在風險性,客戶可放心使用。

  第三方還款費率普遍優惠 但還款時間有一定的滯後

  除手機銀行外,隨著第三方支付的興起,很多持卡人也習慣使用支付寶、拉卡拉、銀聯線上等第三方渠道來進行跨行信用卡還款。記者調查了解到,相比手機銀行免費的“午餐”,第三方支付收取的手續費率要比網銀低得多。例如通過拉卡拉渠道,使用中國銀行(除深圳地區外)、工行、農行、建行、交行等五大行的借記卡跨行還款,每筆只收取2元的手續費。

  目前銀聯線上同城轉賬2元起8元封頂,異地按照交易金額的0.5%收取,最低5元,最高50元;支付寶普通會員按照交易金額的0 .25%收取,最低0 .9元/筆,最高50元/筆。拉卡拉手機刷卡器轉賬按照交易金額的0 .3%收取,最低2元/筆,最高10元/筆。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類第三方還款有一定的滯後,持卡人需將到賬時間考慮在內。拉卡拉的還款到賬時間在2-3天;支付寶還款各銀行的到賬時間也會有所不同,如工行、廣發是2日內到賬、招行是1日內到賬。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