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6月25日電 題:(香港回歸15年)香港建造業15年:回歸帶來“黃金時代”
“我們都知道,香港基建業正迎來第二個黃金期。這與回歸後香港與內地的緊密聯繫是分不開的。”在香港建造業前線工作了36年的“老師傅”陳偉良對中新社記者說,15年來,藉助香港連接內地的各項基建工程及國家對港澳地區的優惠政策,“基建業有看得到的快速發展”。
陳偉良1976年開始跟著親戚在工地做板工,從此算是“入行”。從不知怎麼用扳鉗的“小學生”到現在管理好幾個大工程地盤的“大師傅”,陳偉良見證了回歸後香港建造業的發展變遷。
“回歸後的變化……太多了。”陳偉良說,“首先工地的環境好了,改變了人們對建築業又髒又累又危險的印象。”
香港特區政府回歸以來一直關注基礎建設。為打造一個“先進、安全、高效、環保”的建造業,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2000年4月委派唐英年議員出任建造業檢討委員會(建檢會)主席,全面檢討和改善當時的建造業。建檢會在報告《建業圖新》中提出了109項改善措施,並促成建造業議會于2007年2月成立。
“我們首先關注的是工地安全問題”,建造業議會主席李承仕說,“回歸前後的工地安全記錄不大好,每1000個工人大概有300個意外。我們定下標準,每年千個工人的意外不可高過60。”截至目前,大型工程的意外率已經下降到每年千個20左右,其中政府工程的意外率低於10個人。
同時,香港發展局和建造業議會還推出“公德地盤嘉許計劃”,獎勵安全和環境良好的地盤,並提供“投標加分”的優惠政策,促進更多的建築公司加強地盤環境建設。
“現在的地盤跟十幾年前比好多了,不但安全設施完善,還有專門的餐廳、洗衣房、茶水間和藥箱。工人也有統一的制服,給社會的印象會大大提升。”陳偉良說,“有這樣的環境,年輕人就不會嫌棄建造業不好,可以吸引更多新血入行。”
為了吸引年輕人加入建造業並提高工人素質,特區政府投資超過3.2億(港幣,下同)培訓人力,議會下屬訓練學院為不同的工種開設為期三個月至兩年的訓練課程,受惠學員超過4000人。推行的“承建商合作計劃”,讓參與的承建商通過“先聘用、後培訓”的方式聘請並安排學員在工地實施培訓,至今已有30個承建商加入。建造業訓練委員會主席黃永灝表示,政府舉措已經成功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入行,“建造業正呈現年輕化高素質的趨勢”。
黃庭章是建造業議會訓練學院1999年的學員。他在學院進行測量師培訓後入行,不到8年,就與同期學員合開了一家工程測量公司。“我們這種受過培訓再入行的人有基礎知識,素質較高”黃庭章說,前兩年開始建造業慢慢興旺起來,“現在生意不錯,很多都是大項目,直接連到內地。”
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的基建合作越來越緊密,香港力推的“十大基建”中,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等超過一半的項目都連接內地。李承仕表示,香港與內地的基建融合是回歸後的大趨勢,“與內地接軌有利於貿易和物流等發展”。
香港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說,隨著香港十大基建陸續開工,“香港將進入基建業第二個黃金時期”。陳偉良表示,除了香港的基建,國家對港澳兩地的政策都能帶動香港的發展:“比如澳門旅遊業開發和香港開放自由行時期,我們都感受到建築業都明顯繁榮。現在工人的工資上漲很快,職位很多,都是回歸後的機遇。”
他說,“現在正是黃金時期,市場繁榮,雖然我年過五十,也一定不會這麼早退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