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發達國家經濟前景仍不容樂觀,遠未恢復到危機前的水準。所以在當前形勢下,經濟增長仍是貨幣政策當局首要關注的問題,全球貨幣寬鬆格局仍將延續。
記者張環春夏之交,日本、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央行不約而同地選擇“按兵不動”,以應對內外部經濟的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陰雲還未消散,原油、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的新一輪漲勢,又引發國際社會對通脹的擔憂。通脹威脅再度來襲,是否會打破剛剛奠定的全球貨幣寬鬆格局?在看似如出一轍的政策選擇背後,各國面臨著哪些經濟難題?各國貨幣政策空間又將怎樣?對這些問題,4月10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為,儘管近期陸續有經濟數據顯示,某些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呈現向好態勢,但總體而言,發達國家經濟前景仍不容樂觀,遠未恢復到危機前的水準。對於這些國家而言,缺乏經濟增長點是制約經濟復蘇的根本所在。當這一根本性措施無解,貨幣政策便成為刺激經濟的短期工具被頻頻使用。目前,新一輪全球通脹的確制約了央行的貨幣政策空間,但通脹水準大體可控。所以在當前形勢下,經濟增長仍是貨幣政策當局首要關注的問題,全球貨幣寬鬆格局仍將延續。
日本央行:適度放慢寬鬆步調
4月10日,日本央行在經過兩天貨幣政策會議後宣佈維持基準利率0至0.1%不變,繼續將資產購買規模定在65萬億日元,並維持經濟評估不變。央行公報稱,儘管出現某些改善跡象,但日本經濟仍處於盤整狀態。
“從央行公報可以看出,日本經濟仍面臨著較大的內外部壓力。”莊健表示,日本經濟仍籠罩在多年通縮的陰霾之下,此前的“3·11”大地震更令本就疲弱不堪的經濟雪上加霜,經濟復蘇絕非易事。為刺激經濟,日本央行在2月14日出人意料地推出兩大新舉措,對抗長期困擾該國的貨幣緊縮。一是擴大國債購買規模;二是首次設定了明確的通脹目標。他表示,這兩項措施能否逆轉日本當前嚴峻的通縮趨勢,尚難定論,但足見日本當局對抗通縮的決心。在這一前提下,本次“按兵不動”只能看做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求穩”做法,適度放慢寬鬆步調。如條件允許,不排除日本央行今後進一步採取寬鬆政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