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強弱兩級分化或將促成行業整合
時隔5年之後,國際評級公司標準普爾在京發佈了第二份《中國50大銀行》和《中國100大企業》信用觀察報告專輯。報告顯示,與5年前相比,中國50大銀行名單除去前五名外其餘名次的排序變動很大,17家銀行從名單中消失,沿海地區的農商行被總部在內陸省會城市的一些城商行取代。此外,4家外資銀行子公司首次上榜中國50大銀行。在對中國資產規模排名前50的商業銀行進行研究後標普指出,隨著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環境趨緊,未來3到5年內國內銀行的信用彈性將遭遇考驗;國內銀行強者和弱者間的差距正變得日益顯著,銀行兩級分化的加劇或將鼓勵大規模行業整合。
根據上述報告,雖然中國前50大銀行的總資產上升,但市場份額卻下降。據悉,2011年底50大銀行的總資產合計為83.3萬億元,過去5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19.7%,但佔銀行體系總資產的比例則從五年前的74.8%下降為73.5%。報告指出,50大銀行市場份額的下降表明,在整個行業資產負債表迅速擴張的背景下,小銀行的增速快於大銀行。
而自2007年以來,放貸熱潮、較低的信貸撥備成本和手續費收入的爆炸式增長提升了銀行的利潤。到2011年,50大銀行凈利潤總額增長5倍至9551.2億元人民幣,佔到銀行業利潤總額的76.3%。不過,報告指出,利潤飆升的代價是銀行累積了潛在信用風險。這使得銀行利潤率和資本水準的長期可持續性受到質疑。根據銀監會的最新數據,中國商業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年內首次反彈:截至9月末,銀行不良貸款比例控制在0.97%以內,與年初基本持平。而此前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維持在0.9%,與一季度末持平。
在標準普爾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廖強看來,未來幾個季度銀行業不良率還將繼續上升。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預計,今年中國銀行業的盈利(以平均資產回報率來衡量)同比會下降,但降幅將小于標普原來的預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全年息差的下降幅度大大小于年初的預期以及信貸損失低於預期。“從大趨勢來判斷,標普預計明年平均資產回報率在0.8%~1%,仍有20多個基點的下降。”
談到影子銀行業務對中資銀行帶來的挑戰時,廖強認為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流動性管理,二是操作風險。他說,從長遠看,銀行設法繞開較為保守的流動性指標,在合規性方面打開缺口將不利於銀行的風險管理。因此,監管方面應做相應調整。
隨著國內銀行信用品質的兩級分化變得顯著,標普的報告預計,國內銀行可能面臨大規模整合。50大銀行尤其是全國性銀行和大型區域性銀行,可能帶頭進行大規模的市場整合。
其實,目前市場上已出現小銀行抱團取暖的趨勢。比如,民生銀行與更小銀行成立了合作聯盟。那會否走到兼併這一步呢?廖強的回答是,目前還不會。他說,在目前相對還比較好的情況下,弱小銀行對兼併有抵觸。不過,隨著經濟下行週期的展開,相對弱的銀行會發現其越來越處於不利地位,不單是在業務上、盈利能力的提升上受限,可能還會動搖其運營的基礎。因為小銀行的流動性指標相當不錯,但這種不錯是建立在目前不錯的資產品質和盈利能力指標基礎上的。“如果資產品質和盈利能力指標大幅下滑,可能動搖普通存款人對其的信心。到那個時候,不管其願意與否,都會看到市場主導的兼併越來越多地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國50大銀行榜單相較5年前首次出現了外資銀行子公司。標普稱這證明了外資行在中國市場擁有堅實的細分市場地位,其良好的品牌認知度以及與跨國公司和大型內地企業的密切關係,均有助於它們獲得穩定的營業收入。報告說,相比多數區域性銀行,50大銀行中的外資銀行也擁有明顯的業務和地域多元化優勢,它們獲益於在中國一些主要城市和沿海地區不斷擴張的分銷網路。不過,鋻於在中國內地依舊有限的地域佈局,外資行還遠未成為主要國內銀行的真正威脅。此外,它們在零售銀行業務方面的鉅額投入還未對其利潤率產生正面影響。對一些外資行而言,激進的資產擴張可能不僅會提高其信用風險,還會對其運營風險管理提出挑戰。
廖強預計,隨著中資行增速的放緩以及外資行在中國保持相對比較快的增長,未來3到5年外資行的市場份額將呈現總體穩定上升的態勢。但是,“份額是一回事,盈利則是另一回事。”他並不看好那些將業務重點放在公司業務方面的外資行的盈利空間,並表示那些在中國花了很大力氣開拓零售業務的大型外資行還需要慢慢培養客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