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評級機構惠譽3月1日發佈報告指出,義大利大選結果令政局動蕩明朗化,可能影響該國政策的連續性,加劇經濟萎縮程度,主權債務評級受到壓力。另一家評級機構穆迪也表示,大選結果可能導致該國結構性改革停滯,不僅對其主權評級帶來負面影響,還將對歐元區整體信用評級產生間接負面影響。
義大利政壇對緊縮政策和改革計劃的分歧,可能令歐洲央行的直接購債計劃(OMT)遇阻,市場信心隨時可能發生逆轉。嚴酷的現實已向歐元區發出警告:僅憑歐央行的貨幣政策,恐怕難挽歐債危機狂瀾。
去年下半年以來,在歐央行推出二級市場無限量債券購買計劃及央行行長德拉吉“將盡全力維護歐元區完整”的承諾下,歐元區瀕臨分裂的局面似乎已被挽回。市場信心恢復,股市上漲,垃圾債券收益率下跌,外匯交易商也開始買進歐元這種“風險”貨幣。而上周出爐的義大利選舉結果,使剛出現曙光的歐洲金融市場迎頭遭遇一盆冷水。匯率下跌,債市融資成本再度上升,市場拋售壓力加大,應對歐債危機的努力乃至歐元區一體化進程重遭質疑。
義大利看守內閣總理蒙蒂上任時,曾與歐央行行長德拉吉共同鑄就了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德拉吉許諾,如市場出現異常,歐央行將利用OMT購債計劃承擔貨幣最終支援者的角色;蒙迪則承諾,在技術層面保證義大利財政秩序得到整頓。但市場未能料到,蒙蒂政權如此短命;而歐央行“承擔貨幣最終支援者”的有條件性,讓投資者對OMT購債計劃可能出現的變數提高了警惕。“堅持緊縮財政”是啟動OMT的前提,義大利政壇對改革政策的動搖讓市場認為,OMT救助計劃的實施並不掌握在歐央行手上,反而是歐洲選民和政治家決定是否啟動救助。
義大利等歐元區高負債國的問題根深蒂固,債務負擔沉重,失業率高漲,國際競爭力缺失,其中最要害的問題在於,嚴格的貨幣聯盟和鬆散的政治架構嚴重脫節。這種體制上的缺陷,無法僅靠歐央行的“杠桿策略”解決,須訴諸政治抉擇。但在經濟衰退、民眾怨聲載道的背景下,高負債國很難做出正確的抉擇。選民要求放棄預算緊縮、停止結構性改革、同時加大經濟刺激力度。這種美好的願望很難落實到經濟層面,只能是停留在政治階段。
歐債危機以來,歐央行積極推行的緊縮、就業市場改革等經濟整頓政策,都涉及歐元區部分成員國的“底限”。法國、西班牙、愛爾蘭等諸多國家選民,對歐央行的經濟模式都投過反對票。但事實證明,大選過後,無論哪個政黨上臺,各國的經濟政策基本未發生任何實質性變化,新政府繼續增稅減支,就業市場繼續推進自由化。因此,無論誰最終成為義大利新任總理,只要該國還在歐元區體制內運作,一定還會承受來自歐盟和歐央行的壓力,前任制定的赤字目標和財政改革計劃不會發生突破性改變。
據義大利統計局最新數據,在蒙蒂領導下,義大利財政整頓初見成效,2012年實現了歐盟提出的“預算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不超過3%”的要求。但與此同時,債務負擔達GDP的127%,緊隨希臘之後位居歐洲第二高水準;國內經濟出現了2.4%的萎縮,已取代日本成為近20餘年來發達經濟體國家中GDP實際增速最低的國家。
德拉吉和蒙蒂的“二人轉”未能取得圓滿結局,但義大利的財政緊縮遠未到頭。為支付大量的債務利息,該國政府須保持足夠的稅前財政盈餘,沒有餘力進行逆週期的經濟刺激政策;必須依靠降低工資標準來改善財政狀況,謹慎平穩地推進財政整固舉措,進而恢復就業市場和國際競爭力,除此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