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等海外市場萎縮,臺灣島內出口連續下滑;大陸經濟轉型,臺商面臨轉型壓力;臺灣最大對手韓國強勢趕上,市場佔有率不斷擴大……
今天,島內政商界龍頭匯集“關鍵兩年——為臺灣經濟開路”峰會,疾呼臺灣應利用接下來沒有選舉的兩年,全力推動社會經濟“轉型工程”。
“開放”才是正道
與會人士一致認為,臺灣經貿環境不夠開放,當局應積極放開,借由ECFA或其他雙邊貿易協定,融入區域經濟,提升臺灣企業競爭力,海島型經濟才有出路。
臺“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批評說,長期以來,臺灣的開放陷入“重名不重實”的迷思。“好像只要加入WTO,或是簽了ECFA的名義就好。我們要的只是別人開放,而不是自己開放。”他說:“否則我們也不會加入WTO這麼多年,還討論經濟結構的調整。”
管中閔表示,臺灣當局應擺脫過去看待企業的保守觀念,引入新觀念、新做法。“比如放寬一些法規,或許就能產生一些新的產業!”
宏基創辦人施振榮指出,借由開放引入競爭,臺灣的企業才能變得強大。他說,為了開放而保護弱勢的代價並不大。“相反,在類似柯達之類的案例中,我看到任何維護既得利益者的做法最終將失敗。”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則強調,重要的是心態要開放。無論當局還是民眾,都要有開放的心態。“不僅可以開放市場,就是別人先進的制度,臺灣也可以引進。”
“育人”出了問題
代工的時代已經過去,除了積極開放,加強自主研發和優勢服務開發,也是臺灣經濟在未來的重要面向。然而,與會者指出,人才培養和外流問題嚴峻,已不容耽擱。
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指出,臺灣的人才培訓脫離產業實際,忽視實務操作,問題多多。“電機係的學生不懂馬達,分不清110伏和220伏的區別,結果插錯插座,燒了機器,這樣的情況不是一兩個!”
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錢復也表示,臺灣的教育“弄反了”:“職業教育是臺灣早期起飛的基礎,那時的企業不會缺工。今天所有技術學校都升格為大學,沒有學生願意再降下來做技術人員,導致企業請不到合適的人。”
在臺美國商會會長比爾則對臺灣人才流失表示關切。“跨國公司來臺灣需要本地人才,但已有150萬台灣工程師和經理人去大陸工作,使臺灣人才流失嚴重。”他建議,臺灣應出臺各種政策,挽留本土人才,網羅外來人才。
最怕兩岸“轉冷”
談到臺灣經濟,兩岸是不能跳過的話題。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說:“從1998年到2005年,受兩岸關係影響,臺灣沒能搭上大陸起飛的機會,今天世界經濟重心東移,臺灣不能再錯失良機。”
他說,兩岸關係改善,進而簽署ECFA,除了為臺商爭取到大陸市場,也吸引外資來臺投資。
在臺外國商會代表直言,ECFA才是跨國公司在臺灣看到的最大機會。
比爾說,外商赴臺投資,不僅僅將目光放在臺灣,而是要以臺灣為跳板,進而在大陸市場佈局。在臺歐洲商會財務長米切爾也表示,兩岸簽訂ECFA,大陸市場向臺灣敞開,加上臺灣地理位置優勢,都吸引了外資來臺。
臺北日本工商會理事長渡邊一郎指出,目前,大多數在臺日商都認同聯手臺灣企業,共同進軍大陸的發展策略。簽訂ECFA之後,類似的案例越來越多。他表示,日商評估在臺投資風險時,除了關注大陸經濟形勢,就是兩岸關係,“對我們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兩岸關係轉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