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發佈貨幣政策報告: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

2012-11-05 13:57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范樂

  央行日前公佈了今年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提出,下一階段,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重在保持貨幣環境的穩定,為市場經濟自身的調整和穩定機制發揮作用創造條件。業內專家分析,在當前內外部貨幣環境日益複雜的背景下,貨幣政策的制定顯然比以往更具難度。當前我國穩增長首先是要穩貨幣環境,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也更加緊迫。下一步需根據經濟運作規律和結構性變化把握好宏觀調控工作,更好地釋放長期增長的潛力。

  為經濟增長提供相對寬鬆的貨幣環境報告提出,經濟結構正在朝著預期的方向轉變,我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為實現“穩增長”,央行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有效實現了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增長較快、貸款結構繼續改善的預期目標。第三季度,央行密切監測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銀行體系流動性變化,靈活開展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實現了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總量適度和運作平穩。根據不同時點銀行體系流動性變化科學安排逆回購操作規模和頻率,適時適度增加流動性供給,合理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水準,第三季度累計開展逆回購操作約2.3萬億元。

  除公開市場操作外,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和逆週期宏觀審慎管理等多項政策工具多管齊下,貨幣供應量增速明顯回升。數據顯示,9月末,M2增速創2011年下半年以來新高,M1增速則創2012年新高,其中,M2、M1增速分別較上月末明顯提升1.3個和2.8個百分點。貨幣條件總體相對寬鬆,有利於支援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保持貨幣環境穩定的含義與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相比,本次報告提出了新說法,即“重在保持貨幣環境的穩定,為市場經濟自身的調整和穩定機制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內外部經濟金融形勢複雜,從國內看,儘管目前通脹仍處於低位,但上行壓力依然存在,經濟趨穩的基礎還不夠穩固;從國外看,在美日歐央行聯合注入流動性的背景下國內貨幣被動投放的壓力也在增強,因此監管層強調要保持貨幣環境穩定,是在維持實體經濟流動性相對寬鬆的前提下繼續採取的較為謹慎的政策調控。

  保持貨幣環境的穩定也是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前提。最近出臺的各項政策都是以穩增長為基礎,穩增長就要求經濟政策不能過於激烈,把握好尺度,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回顧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週邊市場大起大落,穩定性較差,因此我國需要立足自身,穩定發展。

  密切關注通脹風險

  本次貨幣政策報告還提出,發達經濟體新一輪寬鬆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影響存在不確定性。無論是歐央行的OMT(直接貨幣交易計劃),還是美聯儲的QE3(第三次量化寬鬆政策),在總規模和持續時間上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寬鬆貨幣政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能會增加市場流動性,刺激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可能會延緩發達國家財政整頓和結構改革的進程,還可能推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加劇全球跨境資本流動波動性,對新興市場經濟體產生溢出效應。

  在QE3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方面,中國銀行戰略規劃部副總經理、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一是增加輸入性通脹的壓力,二是貨幣政策調控難度增加。針對這兩方面,他建議要推進我們相應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合理有效,保持經濟的穩增長、調結構、控通脹的有機平衡。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閆坤表示,前兩輪全球貨幣放鬆推動之後,我國在下一年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通脹風險。因此,新一輪量化寬鬆很可能加劇未來一段時間的通脹風險,即使目前來看大宗商品和通脹壓力並不大,但應該密切關注。

  閆坤還表示,從國內來看,最近兩個月的貨幣信貸和廣義貨幣的增速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升,長期貸款佔比也觸底回升,這與近期推出保增長措施密切相關。但在新一輪全球數量寬鬆的大背景下,建議謹慎使用傳統意義上的貨幣政策數量型(調整準備金率)和價格型工具(利率),而更多的使用公開市場操作來調控短期流動性,對海外熱錢實施監控,保持貨幣政策的謹慎態勢。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