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央行行長周小川在“2012財新峰會”上對2008年應對金融危機時超發貨幣做出解釋。周小川稱,中國需要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經濟,於是採取適當寬鬆的貨幣政策,但“吃藥肯定有一點副作用”,如果當時退出政策再快一點效果可能更好。
據悉,他在上週末發表了不同主題的三次演講,講述了過去十年貨幣政策和金融改革的理論依據和心得。
“前瞻性判斷並不容易”
為應對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2008年11月,我國開始由穩健的貨幣政策轉向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貨幣供應量也由此急劇膨脹。
數據顯示,2008年9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45.3萬億元,到2010年9月末,廣義貨幣餘額已擴張至69.64萬億元,兩年時間增長了54%。天量貨幣供應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包括房價和股價在內資產價格飆漲。作為央行行長的周小川,也因此受到外界質疑。
“大力度防範危機的調控,叫凡藥三分毒,吃藥肯定有一點副作用,為了防止副作用後面的展現,我們要強調適時退出。”周小川說。刺激政策之後,中國率先強勁復蘇,但通貨膨脹也由此抬頭。
2010年11月,貨幣政策由適度寬鬆轉為穩健。不過,周小川也坦承:“現在回顧起來,如果能夠再做快一點,也許更好一點。當時爭論是非常激烈的,關鍵在於前瞻性判斷並不容易。”
“調控不可能有百利而無一害”
在昨日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西城區政府舉辦的首屆金融街論壇上,周小川表示,金融危機產生以後,目標是希望以最短的時間實現經濟恢復到原有的描述,就是說時間最小化,盡可能從2008年9月開始,用半年或者一年使得經濟恢復到平穩增長的狀況,所以希望時間最小化,於是推出了大規模的刺激計劃。
周小川坦言,宏觀調控須兼顧諸多目標,且調控手段紛繁多樣,“任何一種調控都不可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也要服從於系統特性的描述,調控過程中也會有振蕩,不過,“我們希望它是一個衰減的振蕩,這樣的話,整個系統能夠比較快地實現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