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暴利:五大行每分鐘凈賺147萬

2013-04-02 08:17     來源:新京報     編輯:范樂

  上市公司2012年年報披露接近尾聲。截至昨日,16家上市銀行中已有10家公佈業績。相比多數行業的慘澹經營,銀行業依然“風光這邊獨好”。工、農、中、建、交傳統五大國有銀行凈利潤超過7700億元,每分鐘凈賺147萬元。

  但風光背後,銀行利潤“高得不好意思公佈”的日子或許“一去不復返”了。2012年,中行利潤增速創上市以來最低,中信銀行凈利潤規模幾近零增長,建行凈利潤增速創6年最低。

  “盈利增速放緩是銀行必然要面臨的階段,這不是一年的事情,還有較長的調整期。”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胡哲一說。如今,經濟增速放緩、不良貸款增加、利率市場化改革成為中國銀行業下一步發展的三座大山。

  3月中旬,外資投行摩根大通唱空中國銀行股,將中國股市的評級降至“減持”,建議客戶減持中國股票,做空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金融衍生品,其看空的主要理由,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通脹加速。

  隱憂1

  凈利從高速路駛入常規道

  2012年,儘管沒有執行非常嚴格的撥備政策,中國四大國有銀行最終交出來的成績單是:工行凈利潤增速14.5%、建行14.26%、農行19%、中行12.2%——這是四大行上市以來增速最差的一年。

  四大行的高層一致認為好日子不再。建行副行長胡哲一表示,我國經濟增長正從高速增長向平穩持續增長過渡,實體經濟增速的放緩導致對金融有效需求的下降,是銀行利潤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稱,“銀行業的高速增長階段已經過去。前幾年銀行動不動就能達到30%-40%,甚至40%-50%。可能未來10%左右的盈利水準,是一個常態。目前來看,各家銀行的盈利增速正在回歸常態。”

  實體經濟經歷增速放緩和轉型陣痛

  GDP增速從2011年的9.3%回調至2012年的7.8%,2013年目標定為7.5%,上述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增速正在逐步放緩。實體經濟經歷的增速放緩和結構轉型陣痛,也影響著銀行信貸規模增長。

  銀行排隊起訴鋼貿企業

  鋼鐵行業是典型的例子。去年,房地產、機械製造、汽車、船舶、家用電器等工業總產值增幅均大幅回落,用鋼需求也大幅下降。

  截至上周,共有15家鋼鐵行業上市公司發佈了2012年年報,其中有7家出現虧損,合計虧損額高達182億元。而在2011年,鋼鐵板塊34家上市公司中虧損企業只有三家。

  行業不景氣,企業信貸遭遇難題。一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人士告訴記者,如今,銀行對鋼貿企業築起了一道防火牆,“防火防盜防鋼貿”,該銀行已決定今年不向上海鋼貿企業發放新貸款。唯一可能的破例情況是,向那些還清以前貸款的現有客戶提供新貸款。

  鋼貿企業經營困難,而此前在銀行作為抵押的倉單也存在重復質押問題。上周,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在上海排著隊等待起訴鋼鐵商貿企業。僅上週一周時間,這樣的鋼貿企業與金融機構的糾紛案件就有十幾宗開庭審理。

  評級機構穆迪分析稱,從去年開始的鋼鐵需求增長放緩,反映了中國多數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已完工,“4萬億”的刺激作用消失殆盡。若政府進一步放慢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或是縮小保障性住房項目的規模,則鋼鐵需求萎縮程度將進一步超出預期。

  無錫尚德銀行債務71億

  同樣陣痛的還有光伏產業。3月20日,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光伏巨頭無錫尚德因無法償還到期債務申請破產重組。

  作為綠色環保概念的新能源產業,尚德電力2006年上市以來,一度成為行業標桿,同時也獲得政府的極度青睞,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銀行貸款一路大開“綠燈”。截至2月底,包括工行、農行、中行等在內的9家債權銀行對無錫尚德的本外幣授信餘額折合人民幣已達71億元。

  曾經親密的合作夥伴,如今只能對簿公堂,中國銀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將尚德告上法庭。

  無錫尚德的破產重組只是揭開了光伏產業困局的冰山一角。光伏產品嚴重供大於求的局面讓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身處“寒冬”,美國GTM研究所的報告稱,到2015年將有54家中國光伏企業倒閉。

  如今光伏、造船、鋼貿、風電等這些產能過剩行業幾乎讓銀行望而卻步。工行、建行、農行、中行都已經表示將逐步減少甚至撤離這些行業。

  建行在2012年繼續退出高風險行業的貸款,總額達到49.6億元,包括鋼鐵、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風電設備、造船、多晶硅等過剩行業的貸款餘額持續下降,較上年下降15億元。

  一國有銀行公司業務部負責人說,現在銀行對熟悉的房地產貸款總體上有意控制,經營情況不好的行業不敢貸,小微企業沒抵押物輕易不敢貸,貸款增長趨緩在所難免。

  隱憂2

  凈息差下降 拉存款越來越難

  凈息差下降是銀行普遍遇到的問題。2012年年中,央行放開了商業銀行利率的浮動區間並連續兩次非對稱降息,最直接地改變了銀行定價生態。

  在已公佈年報的10家上市銀行中,7家銀行的凈息差或凈利差同比出現了下降。中行、工行和建行是僅有的凈息差或者凈利差未出現同比下降的銀行,但今年這三家銀行也面臨較大壓力。楊凱生給出的數字是,2013年的頭兩個月,“全球最賺錢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凈息差下降了4個基點。

  2012年,凈息差下降最為明顯的三家銀行分別是民生、平安和中信,這三家銀行去年的凈利差分別同比下降了21個基點、20個基點和24個基點。

  另一影響就是,銀行拉存款越來越困難,成本越來越高。比如,2012年招行存款利息支出比上年增加101.97億元,增幅31.76%。而傳統大行的中行,2012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人民幣存款餘額都有下降。

  利率市場化壓縮銀行利潤空間

  如果說不良貸款壓力是銀行業面臨的“近憂”,那麼利率市場化改革則是銀行需要長遠考慮的“遠慮”。

  對於所有的中國銀行機構,凈息差被公認是利潤最主要的來源,這種盈利模式粗放簡單,中國銀行業的盈利也因此被詬病為“靠天吃飯”。但情況正在改變。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