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3日,一場房產拍賣活動準時進行,很快從底價386萬元加價到500余萬元,上海一位買家最後時刻連續加價,最終以581.5萬元競得該房產。本次所拍房產來自“萬通臺北2011”,是一套兩居室精裝觀景公寓,折合均價約每平米約4萬元,比之京、滬等地動輒每平米十幾萬元的豪宅,並沒有“扎眼”的天價,但作為大陸開發商在臺灣的首個房地產開發項目,依然引來媒體和市場的高度關注。
萬通地產臺灣“吃螃蟹”
“萬通臺北2011”屬於高端度假別墅,位於臺北陽明山附近的新北市淡水小坪頂山坡地,佔地2973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8270平方米,計劃銷售276戶。萬通表示,將於8月在北京、紐約、日本及新加坡同步公開發售資訊,銷售對象以大陸高端人士及海外華人為主。
“淡水夕陽可是瓊瑤小說中最好的戀愛場景。”談及項目周邊環境,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不無得意地這樣形容。
不過,馮侖的得意並不僅在於此。
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兩岸經濟交流數十年阻隔。經貿往來的恢復始於1970年代末大陸啟動對台貿易,其間歷經1987年前後臺灣方面解除“戒嚴”和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臺商赴大陸投資逐漸化暗為明;1988年,國務院“二十二條”文件後臺灣勞力密集型產業大量向大陸轉移,及至兩岸“三通”、ECFA簽署後貿易、投資交流日漸加深。然而,大陸資金赴臺依然存在種種限制,對大陸資金進入臺灣金融和房地產業限制尤多。
這一次,萬通地產再領風氣之先,成為首個被核準赴臺開發房地產的陸資企業。
馮侖曾經描述過這樣三件事,“第一看別人看不見的,第二算別人算不清的賬,第三做別人不做的事。”設想終有一日大陸資本在臺限制皆已解除,在房地產、金融等關鍵領域兩岸也實現無阻礙的融合交流,而作為第一個大陸資本進入臺灣開發的房地產項目、第一個探路者,“萬通臺北2011”將會成為兩岸經濟交融走向縱深的標記。
渠成水到
據商務部公佈數據,2010年兩岸貿易額為1453.7億美元,同比上升36.9%。媒體此前報道,大陸企業赴臺投資一年多,截止2011年3月份投資總額為1.53億美元;臺灣“投審會”資料稱,2010年度臺灣對大陸投資金額達122.3億美元。
兩岸資金投向的嚴重不平衡主要緣于臺灣對大陸資金的限制,儘管目前已經逐步開放部分領域。自2009年6月起,臺灣向陸資赴臺投資共開放了192項,以製造業、農業為主;2010年5月20日再開放銀行、證券、期貨等12項;今年第二階段新增開放42個陸資赴臺投資項目,總計目前開放項目有247項。
隨著對大陸投資的漸進“鬆綁”,兩岸不少人士日益憧憬陸資進入臺灣房地產這塊豐盛“蛋糕”。
實際上,早在2006年,臺灣資深地產人士就嘗試以“大陸人赴臺觀光”為名,組織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的人士赴臺投資房地產。但受多方因素影響,成交並不理想。
2007年11月,萬科董事長王石、萬通董事長馮侖帶領中城聯盟二三十個企業家赴臺考察;2008年4月,鳳凰衛視行政總裁劉長樂率領“陸港房地產企業家臺灣考察團”抵臺考察,成員包括SOHO中國潘石屹和張欣、廣州富力地產董事局主席李思廉、時任北京萬通地產董事局主席馮侖、雅居樂地產CEO陳卓賢、棕櫚泉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偉與執行董事楊蓉蓉、建業地產董事長胡葆森等。同年,亦傳出碧桂園楊國強與臺灣房地產龍頭遠雄企業集團董事長趙藤雄取得默契,計劃聯手在臺北地區造鎮。但這些重大考察投資計劃均無果而終,考察之行最終成為“試水之旅、探尋之旅”。
分析人士強調,兩岸資金和地產的互動受政策影響頗大,如果政策不能出臺,那麼一切投資行為都顯得冒進。不過,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大陸資金進入臺灣市場是遲早的事情。臺灣房地產專家蔡為民(部落格,微博)指出,“經過金融海嘯後,臺灣房地產市場已非常低迷,推出放鬆投資政策迫在眉睫。”
大陸臺灣兩岸經濟往來日益頻繁,特別是2010年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正式實施,促使兩岸貿易往來、人員流動、文化交流迅速增多,兩岸經濟合作發展成必然趨勢。再到今年6月28日“臺灣自由行”在北京、上海和廈門率先試點,兩岸人才、資金和產業的交流會更加頻繁,雙向購置房產的需求日漸顯現。
撥開“門閂”陸資登臺
2009年6月,依據新修訂《大陸地區人民在臺灣取得設定或轉移不動產物權許可辦法》,臺灣進一步放寬陸資在臺取得不動產限制。根據規定,購置臺灣房產證可獲得臺灣當局核發的“出入境許可證”,一年可在臺灣居住4個月,並可多次往返;此外,大陸新娘目前規定在臺灣可居留半年,如果有了房產證,可增加到10個月。此外,購房時最高可貸款50%。
2009年11月,馮侖曾經在臺表示,兩岸房地產業存在諸多不同,要想打破兩岸房地產業界“有心動、沒行動”的僵局,要為大陸業者、民眾來臺投資、買房提供便利。馮侖其時形容兩岸房地產交流狀況,是“門開了,門栓還沒拔掉”。如今這根“門閂”日漸鬆動。
不過,這並未阻擋萬通撥開“門閂”登臺。
藉由新加坡萬通投資公司(Vantone CapitalPte.,Ltd.)在臺灣設立的全資子公司臺北萬通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萬通地產曲線“登臺”。4月22日,臺北萬通獲得臺北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立。萬通地產總經理雲大俊表示,臺灣相關規定不允許大陸資本參股超過30%的公司投資臺灣地產業,所以萬通地產在VantoneCapitalPte.Ltd.的股份比例為29%。
萬通地產未明言的另一層考量是,新加坡萬通投資公司由多個國際投資資本組成,萬通地產意圖藉此國際平臺背景,整合資源及國際化高端客戶群體。
萬通入臺開發首個項目選定高端休閒度假項目因此順理成章。實際上,有在大陸推廣的臺灣樓盤此前表示,隨著ECFA正式實施,不少大陸投資客表示求購意向。這其中,福建省內佔多數,也有上海、東北的客戶。上海師範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勇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預計,臺灣與養生相關聯的地產會更受市場關注。
馮侖在形容“萬通臺北2011”項目時,特別推崇臺北醫療服務、教育、城市、生活環境價值,以及臺北于華人客戶共同的語言背景這一優勢。仲量聯行臺灣總經理趙正義表示:“海峽兩岸擁有相同的語言與文化,對中國大陸投資者與開發商進入臺灣市場相當有利。”
陸資入臺開發房產兩岸經濟融合邁向縱深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楊毅今年早些時候曾呼籲,希望臺灣方面進一步開放投資領域,為陸資赴臺投資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和條件。無獨有偶,針對歐債危機和美國信用評等遭降,臺灣地區副領導人蕭萬長日前表示,兩岸經濟發展和全球經濟體系息息相關,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深化兩岸合作勢在必行。兩岸金融界、房地產人士普遍認為,兩岸經貿領域合作儘管短期內迅速推進並不現實,但隨著時間推移,陸資入臺將是大勢所趨。這既包括大陸投資人赴臺購置房產,也包括陸資企業赴臺進行房地產開發。
實際上,已有數據表明,近年來大陸人士在臺置業成上升趨勢。在2008年之前,大陸居民在臺灣置業的案例只有9起。而2008年至今,已經出現了40多起置業案例。據臺灣業內人士援引行政部門相關人士的說法,目前在臺灣購房的大陸民眾已累積有1000多人。蔡為民預計,隨著“臺灣自由行”逐步推廣實施,將會有更多的人到臺灣投資房產。
陸資知名企業亦對赴臺投資寄予希望。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認為,兩岸經貿合作已經到了非常好的時機,華潤集團的醫藥、能源、地產以及其他產業,都可以嘗試在臺灣開拓業務。中航集團副總經理曹建雄則表示,希望能參與“愛臺12項建設”中的航空樞紐建設。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副所長殷存毅表示,大陸企業對臺灣投資,將改變過去臺商對大陸單向投資為主的模式。從單向投資到雙向投資,從單一形態到多元形態,從內迴圈到產業鏈的合作,兩岸經貿合作才有可能實現大交流的格局,經貿關係才會更加緊密,更加相互依存。不過,有數據顯示,目前臺商在大陸持有的物業總量已經超過百萬套之巨,這遠遠超過大陸人士在臺灣持有的物業數量,實現兩岸房地產業雙向、平衡的交流還有長遠距離。
談及日前“萬通臺北2011”項目成功進行的全球拍賣,大陸知名地產人士李忠以“把自家人的錢投在自家人的地”這樣的評語,來形容兩岸房地產業合作的天然紐帶。
臺灣企業界人士劉大貝形容,臺灣經濟有三個“爆米花”股市、樓市和匯市。而房地產,正被期待成為下一個即將引爆的“爆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