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老年人也需要理財,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財務,以應對收入下降、開支費用上升等問題。調查顯示,50歲以上的人儲蓄率較高,但理財意識相對較弱。專業人士認為,中老年人退休之後,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也要樹立理財的新觀念。為此,理財專家準備了四條理財錦囊,幫助中老年人做好理財規劃。
“穩”字當頭
大多數中老年人不再有固定的新增收入,而且需要應付日常生活及保健醫療等開支,費用支出會逐年增加。中老年人承受風險的能力也不如年輕人強,因此,進行投資理財時,應優先考慮本金的安全,在能防範風險的情況下,再去追求更高的收益。
在投資學中,有一個有名的資產配置法則“100法則”。它被用於確認投資產品中的風險資產比例,即一個人可以投資風險程度較高產品的比率等於100減去自己的年齡。對一個30歲的投資者而言,投資組合中70%可以是風險資產;但若是一個70歲的投資者,風險資產比重就至多只能30%。這個法則比較形象地闡述了中老年人理財安全為上的原則。一般來說,風險程度較高的資產包括股票、股票型基金、投連險、黃金、外匯及其他特殊投資項目,風險程度較低的資產包括儲蓄存款、國債、銀行理財產品等,中老年人在投資時可以進行適當配置。
“活”為要務
中老年人對於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較差,因此,對於理財的流動性要求非常高。有不少老年人看到銀行的利率表顯示存款期限越長、利息越高,便將自己所有的錢都存成了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定期存款,一旦突然生病住院,急需用錢,從銀行將錢取出來時,由於存款期限沒到,只能按照活期利率結算,這樣就損失了很多利息收入。
面對這樣的情況,理財專家提醒:首先,應預留三至六個月的生活開支,放在活期存款或者可以隨時支取的理財產品上,以備生活上的不時之需。其次,投資期限主要以三個月至一年為宜,以保證資產的穩定流動。再者,如大額購買長期產品,應問清楚是否有提前支取或者質押貸款的可能及相關手續。
“巧”是關鍵
大多數中老年人喜歡存定期存款,對高利率的三至五年的中長期定期存款尤為熱衷,但流動性差的特點又讓他們無所適從。舉個例子,如果拿3萬元做一筆三年期的定期存款,資金一下子就被凍結了三年,如果提前支取,便損失了利息。
殊不知,這其中也有竅門可循。換個方法,將3萬元三等分,每隔一年存1萬元,都做三年期定期存款,這樣,接下來的每年都有1萬元到期,如有需要,可以使用,不需要則可再轉存三年,週而复始,既保持了一定的流動性,同時,享受的利率仍舊是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高收益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證。其實,這個方法不僅可以用在定期存款上,也可應用在各類有固定期限的投資產品上,能解決多數固定期限產品不可提前支取的尷尬困境。
“選”是根本
理財產品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只有合適與不合適之別。欲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需要對自己的家庭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有所了解,切忌偏聽偏信高收益的產品,或盲目跟風,而應選擇自己熟悉的、市面上常見的、投資標的喜聞樂見的產品進行投資。
中老年人在做投資決策時,一定要注意比較不同產品之間的差異,比如,購買理財產品,可以選擇保本型的產品,買得更安心;購買保險產品,可選擇期限相對較短且資金領取方式更為靈活的萬能險,一般有最低保底收益,滿足自己穩中求勝的要求;至於基金類產品,中老年人可選擇風險相對較小的貨幣基金,在動蕩的市場環境下,進可攻,退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