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漲、股市下跌,老百姓理財保值難,就連專業的公募基金,也大多縮水。而各種新花樣的理財產品層出不窮,風險卻不容小覷,真正能夠跑贏CPI的鳳毛麟角。長期負利率背景下,居民擔憂財富“蒸發”,投資理財也並不輕鬆。
今年以來,各種銀行、券商理財產品、基金甚至是文化產品都成為百姓保衛“錢袋子”的工具。然而年底將至,翻翻賬本,卻發現保衛“錢袋子”其實很不容易。
持續的負利率使得一些資金開始從儲蓄賬戶出逃。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人民幣存款同比減少2010億元。這些存款流向何方不得而知。然而就各種投資渠道而言,這些資金要跑贏通脹,“難於上青天”。
以股市為例,截至12月19日,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今年分別下跌超21.3%和27.8%。中小投資者想要在這樣的行情中發現牛股、把握好節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財匯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2月初,今年以來有可比數據的681隻基金中,639隻基金從年初至今是負收益。
股市低迷、樓市限購、存款縮水,老百姓理財的方式也開始各顯神通。在上海一家商業銀行國際部工作多年的王怡,選擇黃金作為自己的理財產品。除了像金條這樣的貴金屬,古玩、字畫等文化藝術品也成了理財的選擇。
舊版人民幣、寶玉石、君子蘭、普洱茶、小人書、茅臺酒……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投資品”,都在今年的投資理財市場浪潮中翻滾浮沉。有專家指出,這反映出在長期負利率背景下,出於資產保值增值目的,居民“投資異化”問題容易引發。事實上,一些明顯帶有“擊鼓傳花”性質的炒作品,已經出現了泡沫破裂。(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