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數過億的“收藏大軍”,超過2000億元的年交易總額,將中國推上了全球第二大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寶座。然而與炙手可熱的藝術品交易相比,中國藝術品風險管理市場卻顯得十分冷清。
在龐大的市場需求引領下,中國藝術品保險正逐漸“破冰”。與海外成熟市場相比,這個新生事物顯然需要更多的呵護和培育。
藝術品市場:交易火熱 風險管理冷清
近年來,不斷升溫的“收藏熱”在中國構建起了一個龐大的藝術品投資市場。2010年,中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藝術品交易市場,其規模僅次於美國。
而文化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達到2108億元,其中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交易額為975億元,畫廊、藝術經紀和藝術品博覽會的交易額為351億元。
若按藝術品交易總額50%的投保比例以及1%的保險費率測算,2011年中國藝術品保險市場保費收入應高達10億元以上。但事實上,當下藝術品市場的風險管理體系仍接近於空白。
今年年初,文化部與保監會公佈11個文化產業保險試點險種,“藝術品綜合保險”被納入其中,部分保險公司也開始承接大型展覽、拍賣活動的藝術品保險項目。但這些嘗試均以財產險保單方式運作,且無論是保險範圍還是保險金額,都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海外市場發展相當成熟的私人收藏藝術品保險,至今無人問津。
本土保險機構:涉足藝術品保險時顧慮重重
在歐美等發達市場,藝術品風險管理作為特殊的財產險分支,早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良好投保體系、相對成熟的行業。許多大型保險公司都擁有專門的藝術品部門對展出、拍賣或私人收藏的藝術品進行評估,並依據藝術品本身價格、風險系數和保險運營成本來安排保險計劃。
但在中國,受限于藝術品市場專業門檻較高、價值巨大、風險集中、估值困難等技術壁壘,藝術品保險的提供與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
在一些保險業界專家看來,除了藝術品保險意識落後之外,諸多“不可控因素”成為中國藝術品保險市場發展的主要阻礙。
安盛集團豐泰保險(亞洲)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袁穎暉表示,這些不可控因素包括:鑒定評估環節缺少具備主體資格的第三方機構;風險管控環節缺乏市場經驗和數據支援;藝術品修復影響保險理算等。
袁穎暉解釋說,鑒定評估是藝術品保險投保前的最大難題,評估結果必須符合當前市場價格定位而不能過度偏離。在這方面,投保人與保險公司之間往往會產生較大爭議。在海外市場,保險公司除了可以通過相關數據庫估算藝術品價值外,還可借助第三方專業機構出具的鑒定報告。但在中國內地,目前藝術品保險領域的第三方機構主體資格並不明晰。
相似的困境還出現在理賠環節。袁穎暉表示,藝術品保險優先考慮修復原則,即賠付投保標的恢復到受損前狀態所需支付的費用。但藝術品損壞後的價值很難評估,修復後的價值同樣缺乏數據參考。
另外,承保能力有限且缺乏再保險公司的支援,也使得本土保險機構在涉足藝術品保險市場時顧慮重重。
業內人士:藝術品保險體系有賴於多方培育
一年前發生在故宮的“碎瓷”事件,讓國人對藝術品保險體系的缺失有了切膚之痛。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潛力巨大的藝術品保險市場,已經對國際保險巨頭產生了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兩個月前,安盛集團旗下亞洲子公司安盛(中國)/上海豐泰保險(亞洲)有限公司宣佈與中國最大的非壽險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拓展中國藝術品保險市場。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藝術品保險產品研發、市場拓展、理賠服務、宣傳培訓和全球網路等方面進行戰略合作。
合作雙方中,人保財險是經保監會和文化部批准的首批三家“文化產業保險”試點經營保險公司之一。豐泰保險則是全球唯一專業經營藝術品保險的安盛藝術品保險(A X A A rt)集團在中國內地的經營平臺。
豐泰保險方面透露,已經獲得保監會關於開展藝術品保險的批准,可在國內推出包括企業及私人收藏藝術品、藝術品展覽及運輸的保險產品,以及博物館藝術保險。此外,針對商業畫廊及拍賣行的藝術品保險保單也正在申請準備之中。
藝術品保險的“破冰”,意味著中國藝術品風險管理體系正雛形初現。不過,剛剛“破冰”的中國藝術品保險市場,與國際成熟市場相比顯然差距驚人。對此,安盛藝術品保險集團CEO厄爾瑞奇?古恩特拉姆博士表示,作為一種特殊的財產損失保險,專業藝術品保險體系有賴於多方面著手培育,包括培養專業藝術品核保、理賠及行銷人員;建立具有國際公信力的藝術品鑒定及鑒價的專業機構;培育各類藝術品的修復專家;建立專業包裝、運輸公司及倉儲設備;提升收藏者對藝術品防損及購買藝術品保險的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