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村,信貸配給問題十分突出,而其根本原因則是因為農村信貸市場上存在較為嚴重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在解決農村信貸配給問題的諸多方案中,發展農業保險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對湖南嶽陽的調查顯示,農業保險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金融機構經營過程面臨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但農業保險在發揮上述作用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多因素制約。
農村信貸市場仍然存在較為明顯的信貸配給現象
當前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正從原有的簡單再生產向擴大再生產,生產經營也逐步轉向專業化、規模化經營。與此同時,農業生產不再局限于傳統種植業,而是逐步延伸到其他生產週期較長的經濟作物。在資金需求環節上,不僅是滿足農業生產,而且還延伸到產、供、銷的各個環節。農村經濟規模的發展和結構的變化有力地推動了農村信貸市場發展。
但在農村信貸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金融機構依然面臨較為嚴重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風險。道德風險方面:主要體現在農村信用環境依然不佳,部分地區信用環境出現反覆,再度惡化。
逆向選擇方面:主要體現在企業和個人信用資訊採集困難,採整合本高,導致農村領域資金供需雙方存在明顯的資訊不對稱:一是由於涉農企業大多具有個體化、家族化的特點,往往缺乏完整、真實的財務報表,加上小企業偏好現金交易,加大了銀行收集資訊及信貸監控的難度。二是涉農貸款對象普遍貸款額度較小,具有點多、面廣、額小的特點,導致資訊收整合本偏高。三是信用評價與服務機制未建立。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指標體系沒有一個統一的、系統化的標準,評級標準差別很大;銀行內部信用評級個性太強,共性不足,無法通用,許多信用資訊資源被浪費。四是信用仲介機構監管缺位。整個信用仲介行業基本處於自由發展狀態,個別信用評估仲介機構往往根據客戶需要提供虛假的審計報表、報告,導致銀行內部信用評級失誤。在資訊獲取和評估成本過高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從節約成本和安全性角度考慮,就會提高貸款門檻,從而減少農村金融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