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海峽西岸的福建沿海主軸線上,福州、廈門、泉州三個城市圈已然形成,映入眼簾;而海峽東岸的臺灣,臺北、高雄、臺中等城市與之隔海相望,遙相對應。
由是,一如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衍生了“海峽經濟區”的構想,閩臺城市交流合作共建“海峽城市群”的理念也在兩岸深度融合中應運而生。
福建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新近出臺了一份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具體實施方案。在此項方案中,福建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明確提出,加快海峽西岸城市群建設,積極推動兩岸城市間交流與合作,逐步形成海峽兩岸一體化發展的國際性“海峽城市群”。
這是對兩岸城市合作構建“海峽城市群”的清晰表述。實際上,福建付諸實施的《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規劃》已突出了兩岸城市發展的“整合”理念,強調閩臺城市群要融合發展、共同繁榮。
早在二00六年初,國家建設部就將海峽西岸城市群列入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成為全國優先支援發展的八大城鎮群之一。二00八年四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批復《海峽西岸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同年十一月,該規劃通過專家審查。這是繼京津冀城市群之後國家批復的又一區域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
因處於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之間,並與臺灣相呼應,海峽西岸城市群的建設備受外界矚目。《海峽西岸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展望了“海峽城市群”的發展藍圖:海西城市群毗鄰臺灣的空間區位優勢及其作為兩岸交流樞紐的戰略地位再次凸顯,海峽兩岸將形成緊密互動的一體化合作區域。
根據規劃,福建要形成“一帶(沿海城鎮密集帶)、四軸(西部山區發展軸、北部福武發展軸、中部核心發展軸和南部廈龍發展軸)、雙極(福州大都市區和廈泉漳大都市區)、多核(多個區域次中心)”的海西城市群空間結構。同時,形成一條沿海產業集聚帶、南北兩個現代服務業增長核心區、四大工業基地(福州現代製造業基地、莆田臨港重化工業基地、泉州現代製造業基地和廈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戰略引導型產業空間佈局結構。
伴隨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發展壯大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實施,福建城鎮建設規模、範圍和地域不斷擴大,城鎮化加速推進、步入良性軌道,為海西城市群的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礎。至二00八年,福建城市總數達到二十二個,小城鎮逾六百個;城鎮人口近一千八百萬人,約佔全省人口一半;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逐步成為推進城鎮化的主導趨勢。
目前,福建加快海西城市群建設,計劃到二0一二年福、廈、泉三大中心城市集聚和帶動輻射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兩岸行業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初步形成;到二0二0年,城鄉“住有所居”的目標基本實現,海峽西岸城市群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閩臺兩岸交流合作更加密切。
為推動海西城市群的崛起乃至海峽城市群的形成,福建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透露,將加強海峽兩岸城市交流,建立兩岸住房建設、物業管理、房屋仲介經紀、城鄉規劃建設管理以及建築文化交流合作平臺;開展閩臺建設類人才培養交流合作和科學技術合作,開展職業培訓、人才引進、資格認證等試點工作。
福建還將鼓勵臺商在閩投資設立或以收購、兼併等形式投資建築業企業;允許和鼓勵臺灣地區服務提供者在閩以獨資形式設立建設工程設計企業,與本省企業以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的形式申請建立建築工程設計企業;引進臺灣先進的管理和建築技術,探索臺灣地區已有標準的施工技術、工藝在福建先行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