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之間的新時代即將開始

時間:2010-06-08 13:47   來源:台灣網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是馬英九當局兩岸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臺灣朝野一年來爭議的熱點。過去這段時間,支援與反對協議的兩方,均嘗試以文宣與辯論爭取民眾的認同;這些努力在4月25日國民黨與民進黨領導人電視辯論後告一段落。與此同時,臺聯黨企圖以“公投案”技術阻止協議的簽訂,這個策略在6月3日“公投審議委員會”駁回臺聯黨提案後宣告失敗。

  臺灣《經濟日報》8日發表社論指出,對於朝野雙方都願意在制度中尋求解決歧異,我們必須給予高度肯定。然而“文場”已畢,會不會繼之以“武場”?民進黨ECFA情勢因應小組召集人郭正亮說,這是一個“十年抗戰”,而且會在“立法院”、各級黨部及社會運動各層面不斷發生。所以,民進黨似乎有意拉長戰線,甚至借著社會運動增加對當局的壓力。如果這樣發展下去,雙方又將回到過去“對抗”而非“對話”的老路,這絕非臺灣之福。

  社論認為,兩個地區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議,是政策執行面的事。與大陸洽簽經濟協議早就見於馬英九的競選政見;如今當局執行“總統”的政見,當然具有正當性;而且,簽訂此種協議無涉“主權”,自無“公投”之必要。反對黨雖無法強迫執政黨放棄自己的政見,但仍可針對細節與執行加以修正。目前馬當局強調絕不開放大陸勞工,亦不允許新的大陸農產品項目進口,並承諾對傳統產業的照顧,這些都是民進黨的主張,也顯示了“對話”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

  海峽兩岸在經濟上的密切合作是市場自然演變的結果,而簽訂經濟協議是雙方經貿往來正常化(而非特殊化)與規範化(而非任意化)的重要一步。此後,兩岸經濟與資金可以雙向流動,在國際市場中互補互利;不僅臺灣能透過大陸走向世界,大陸也將會需要透過臺灣走向世界。因此,社論認為,臺灣的朝野雙方應該以更積極、更正面的態度面對簽訂兩岸經濟協議後的新局面。在野黨應該知道,“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簽訂這項協議已經勢在必行。在野黨要規劃的不是抗爭,而是更能發展產業與照顧勞工的政策;這些政策可以矯正當局可能出現的偏誤,也可做為未來大選的訴求。

  社論表示,我們更要提醒馬當局,對於未來的經濟情勢要有全盤的考量及縝密的規劃。第一,兩岸經濟協議並無法改變臺灣產業的根本困難;如何推動新的製造業與服務業,如何開發新的市場,都是刻不容緩的事。第二,兩岸必鬚髮展新的商業模式;臺灣需要能帶來投資與就業的經濟合作,而非以前失血式的單向輸出。第三,產業重組勢必衝擊社會,造成所得重分配;如何照顧弱勢勞工與家庭,長期上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更是當局不能回避的責任。

  臺灣的經濟從2009年初就開始走向復蘇。“行政院主計處”5月公佈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超過13%,預估全年經濟成長率為6.14%,接近十年來的最高點。不僅如此,國際貨幣基金(IMF)亦預估,臺灣今年的成長可達6.5%,部分外商銀行甚至更為樂觀。如果兩岸經濟協議能如預期在本月底前順利簽訂,“ECFA想像”將會進一步創造出更多的民間消費與投資。所以,我們可以大膽預期,今年經濟成長極可能超過目前所有的預測,重現臺灣經濟久違的蓬勃局面。

  社論最後指出,兩岸之間的新時代即將開始。經歷過1960與70年代的臺灣人都曾經非常驕傲,因為他們手中開創了臺灣的新時代。經過多年消沉,我們終於又有機會再次站上起跑線,面向新時代。新的時代就有新的機會,但也有新的風險。如何把握機會,控制風險,朝野雙方是否都已經準備好了?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