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協會與海基會29日在重慶簽署了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兩岸專家、業者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協議為兩岸間的商標搶注、專利倣冒、網路盜版等糾紛建立了良好的解決機制。它的實施將為兩岸企業攜手創新,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從“兩岸製造”走向“兩岸創造”護航。
福建社科院研究院研究員單玉麗說,過去兩岸經貿往來中由於相關法律法規未能有效銜接,兩岸業者的“智慧利益”長期缺乏保障。一些臺商擔心技術外溢效應而怯于到大陸投資,或者不敢把核心技術拿到大陸。現在協議的簽署將消除他們的擔憂
長期研究臺灣農業問題的單玉麗表示,大陸對臺灣水果實行零關稅後,不少臺灣農民都對開拓大陸市場非常感興趣。但令他們頭疼的是,大陸某些地區存在以非原產于臺灣的“品種水果”假冒臺灣“地產水果”進行銷售的現象。協議提出要強化水果及其他農產品虛偽產地標識的市場監管及查處措施,將有助於減少類似現象。
文化創意領域也存在著“真假李逵”問題。1987年創辦于臺灣淡水的“琉璃工房”是較早進入大陸市場的臺灣文創企業,其大陸事業處總經理王秀絹告訴記者,文創企業一般規模較小,在遇到倣冒行為侵害時,常常因取證成本較高,以及兩岸在相關的認證、審查方面缺少資訊溝通渠道,而最終無奈地放棄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