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兩岸文化交流的下一步 商簽協議值得努力

時間:2012-12-24 15:1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今年是臺灣開放居民赴大陸探親25週年。25年來,兩岸文化交流紅紅火火,大大拉近了兩岸同胞之間的“心距”。下一步,商簽兩岸文化交流協議應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

  “海峽兩岸同文同根,中華文化是連結兩岸、融洽感情的最重要紐帶和血脈。進一步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早日簽署所有文化交流協議,越來越成為兩岸文化界人士的共同心聲。”1988年即率一個經濟文化團“登陸”、熱心兩岸文化交流的臺灣中華文化協會會長范光陵博士,24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10多年來全身心投入兩岸文化交流,幾乎沒休過一個年假。他形容,站在兩岸文化交流的潮頭,更能看到別樣的風景,有不一樣的感悟。“現在是兩岸關係60年來最好的時期,今、明年臺灣沒有大的選舉,應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力促兩岸文化交流,最好能商簽交流協議,以利文化交流的機制化,增進兩岸文化認同、民族認同。”

  回顧1987年打破隔絕以來的25年,兩岸文化交流從小到大、積少成多,呈現“加速度”之勢,留下了無數感人的瞬間和“經典”。1987年,在臺灣出生的歌星費翔到北京參加中央電視臺“春晚”,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外婆,兩人相擁而泣;1988年,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贊助、臺灣藝人淩峰率攝製組赴大陸拍攝《八千里路雲和月》,片子在島內持續播出,引發民眾早早守在電視機前、“萬人空巷”的巨大反響;1989年4月,臺灣著名作家三毛到大陸尋根,在上海與《三毛流浪記》的作者張樂平歡聚,兩人情同父女,寫下一段佳話;2000年12月至2001年春,陜西秦兵馬俑第一次來臺展覽,創下165萬人次臺灣民眾排隊觀展的驚人數據;2010年,文化部部長蔡武以中華文化聯誼會榮譽會長身份,實現大陸文化主管部門“一把手”首次訪台;2011年6月,在時隔360年後,《富春山居圖》在臺北故宮“合璧”展出……

  在這些“第一次”和文化盛事的背後,是艱辛的付出,有賴兩岸熱心人士、方方面面的推動,也離不開大環境的演進。最近四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的正軌,為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契機,其規模、其領域、其地域、其深度,都有了長足發展。文化界甚至流傳一句話:兩岸文化交流,只要有誠意、有創意,一切皆有可能。

  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宋淑玉日前在臺北參加一個論壇,梳理近四年兩岸文教交流合作,發現有以下趨勢:參與人數每年都有大幅增長,且“草根性”突出;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由最初民間社團主導向官方層面主導發展,兩岸共同創造和主辦了一系列規模較大的文化論壇、文化參訪。

  宋淑玉同時指出,兩岸文教交流成果豐碩,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對稱、不穩定、不深入”的問題。站在新起點上,兩岸雙方應以更開放的胸襟和更務實的態度,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不斷向前邁進,早日商簽文化交流協議。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常言:兩岸經貿合作是手牽手,文化交流才是心連心。兩岸不少有識之士呼籲,在經貿合作趨於機制化、ECFA後續協商加快進行、政治議題蓄勢“破題”的情況下,兩岸雙方應以宏觀、前瞻的視野,把握機遇、加強溝通、凝聚共識、突破瓶頸,推動商簽綜合性的文化交流協議。

  而本著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精神,兩岸也可考慮成熟一項、簽署一項的策略,先推動商簽兩岸教育交流協議、文物交流協議、儘快實現兩岸媒體常駐等。(記者 董會峰 路梅)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