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靈魂。縱觀歷史,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民族的自信,關鍵是文化的自信;一個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文化的復興。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多元一體。在大陸,民族的優秀文化哺育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也義不容辭地擔當起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責任。過去60多年,大陸文化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在曲折中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文化建設迎來前所未有的繁榮,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在臺灣,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枝繁葉茂。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同胞不畏強暴,堅守住中國人的民族氣節,傳承了中華文化的火種。臺灣光復之後,中華文化在臺灣迎來新的發展,臺灣同胞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形成了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但無需諱言的是,2008年之前的十多年間,臺灣出現了一股“去中國化”的逆流,割裂臺灣與大陸的歷史和文化聯繫,這種行徑,遭到所有中華兒女的抵制和譴責。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也是維繫兩岸關係根基的重要紐帶。隨著兩岸民眾往來日益頻繁,“三通”之後更重要的,是實現心靈的溝通,深化感情的交融。因為,文化的交流要比其他任何領域的交流都更為深刻,更為長久。
當前,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需要兩岸同胞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追求和諧的價值取向,民為邦本的治國理念,團結統一的家國意識,厚德載物的道德精神。數千年傳統文化的熏陶,培育出中國人重仁守信、愛好和平、匡正扶善、自強不息等優秀品德。我們應當以禮敬的態度來對待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是共同塑造中華文化的時代形象。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只有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才能始終保持旺盛活力。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的今天,倡導和諧與合作,應當成為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時代形象。和諧是中華文化的主流價值,中國人歷來主張“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衷共濟”,中華民族歷來推崇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和諧理念與“和合”思想蘊涵的深刻哲理經歷了歷史考驗,契合當代人的精神需求,有助於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複雜矛盾和嚴峻挑戰,能夠順應乃至引領人類文明未來的潮流。
三是共同構建兩岸同胞的民族和文化認同。兩岸同胞同為中華民族的子孫,都是中華文化的傳人。由於歷史的原因,兩岸曾長期隔絕,兩岸民眾的歷史記憶、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都不盡相同。兩岸各界尤其是文化界的有識之士應當身體力行,不斷加強中華文化的傳播與弘揚,不斷加強兩岸民眾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認同。
四是共同推進兩岸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加強文化交流是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應有之義,我們應不斷豐富兩岸文化交流的實踐,不斷推進兩岸文教交流的機制化進程,不斷積累簽署兩岸文教交流協議的共識,共同為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作出貢獻。(作者 王 毅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