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國家博物館的畫展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展覽”,著名臺灣畫家江明賢總結他的2012年時,對中新社記者說。
1988年江明賢打破兩岸藝術交流分隔僵局,成為兩岸隔絕近40年後首位赴大陸舉辦個展的臺灣本土畫家。今年他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和山西美術館分別舉辦了他在大陸的第8次和第9次個展。
在江明賢看來,近兩年兩岸文化交流異常便利。他說,“現在到大陸就像到高雄一樣,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
2011年兩岸文化交流項目達3037起,12170次。2012年兩岸文化交流繼續延續去年的勢頭,交流廣泛而熱絡。
從頻度看,兩岸文化交流數量眾多。臺灣當局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大陸民眾赴臺文教交流的人數超6.6萬人次。
從內容看,主題多樣的文化交流盛宴在兩岸各地不斷端出。遍及文學、民俗、美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等領域。
以文物交流為例,10月份藏于臺灣和大陸的武丁王陵文物和他的妻子婦好墓文物,在臺北首次合璧展出,這對分離3000年的夫妻的文物得以相會,是繼長期分藏于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後,兩岸文化交流的又一佳話。
從規格看,活動層次不斷提升。兩岸文博會、兩岸漢字藝術節、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等一系列兩岸文化交流品牌活動不斷形成,實現定期化、制度化交流。
其中,今年的第五屆海峽兩岸文博會升格為國家級文化交流展示交易展會,參展企業達千余家,僅臺灣地區就達600余家,較上屆增長71%;總簽約額超405億元人民幣。
從人員看,參與兩岸文化交流的人員涵蓋老中青少多個年齡層;既有作家、藝術家等專業人士、也有小中大學生等非專業的文化愛好者等,遍佈多種職業人群。
從地域看,兩岸文化交流的地域遍佈兩岸。2012年,在臺灣北、中、南和北京、福建、江蘇等大陸大部分省市都有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如10月“兩岸城市藝術節——廣東城市文化周”在臺北舉辦,粵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等多形式、多角度展現了嶺南文化的魅力。
從程度看,從簡單的文化交流到文化交流制度化。文化產業合作、互設文化交流機構、簽訂文化交流協議等議題成為今年眾多兩岸文化活動、論壇重點討論的議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華文化促進會名譽主席許嘉璐12月向中新社記者坦言,兩岸的文化交流雖呈現好的態勢,但也存在同一水準重復的問題。
中華文化聯誼會副秘書長肖夏勇點出了兩岸文化交流的不足所在:“我們迫切需要找準對接點,不斷充實文化內涵、創新交流形式,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機制化建設,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更加廣泛、深入、持久和常態化地開展下去”。
相比兩岸經濟交流有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文化交流領域缺乏一個整體的框架。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8月在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建議,兩岸雙方應加快推動整體性、框架性的兩岸文化交流協議協商,同時從文化創意產業、文化遺產等具體領域著手,推動商簽相關協議,爭取實現文化各領域行業兩岸全面對接。
江明賢認為,“交流到最後就是交心,通過文化交流才能真正地體會血濃于水”。兩岸文化的深入交流至關重要,江明賢有感於存在的障礙對兩岸文化交流不利的影響,他認為那些障礙亟須破除。
許嘉璐認為尤為重要的是不能回避彼此間的差異,雙方有必要尋找差異的原因並尋求解決的辦法。(作者 石龍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