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已經散場,夢想卻仍未褪色”。8日晚間,改編自臺灣作家九把刀同名作品的話劇《後青春期的詩》,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讓眾多已進入“後青春期”的80後觀眾憶起青蔥歲月。
《後青春期的詩》講述了幾個兒時朋友在30歲時因校花結婚而再次相聚,回憶過往、追尋兒時夢想的故事。幾位年輕演員用卡片、唱片等屬於80後集體記憶的物件將少年歲月串起,帶觀眾一起重拾曾經的自己。
“後青春”,是我們所定義的現在多數80後的狀態。該劇出品人汪鵬飛表示,在青春逐漸逝去的過程中,他們開始回憶,開始成長。對於曾經的青春的緬懷,是某種情結,或是某段時光。
此去經年,如今最小的80後(1989年生)也已24歲,而出生於1980年的80後卻早已為人父母。正如此劇中所說:“夢想,難免要和現實折中,這才是長大!”現場觀眾張旭告訴記者:“雖然最初的夢想已遙不可及,但還是需要重新翻開記憶。”
近兩年來,網路電影《老男孩》、歌曲《李雷和韓梅梅》、青春小說《初無傷》等關於記錄、講述80後青春夢想愛情的文藝作品,引起了這一代人的共鳴。
而一些聰明的商家也從“憶青春”中看到了商機,多地城市商家推出的竹蜻蜓、鐵皮青蛙等懷舊的小玩具,均受到80後的熱捧。
“城市越是發達,我們的內心就越孤獨。只能靜靜地打開記憶的閥門,讓塵封的青蔥歲月重新流過心間。”80後青春作家胡鉞表示,當80後在面臨社會生活、工作中各種壓力時,會產生對少時美好時光的懷念,“其實這也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抗。”
胡鉞認為,“年輕人有懷舊的心理並回憶最初夢想,說明他們在與當下快速發展的社會有一定陌生感;而回憶是對過去的反省與梳理,也是在為接下來的生活工作積蓄能量”。 (董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