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高鐵、水利投資將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時間:2011-07-11 11:0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聚焦年中經濟

  唱空中國經濟,預言“滯脹”和“硬著陸”的背後,恰是針對一系列判斷的擔憂與爭議,諸如貨幣政策是否有效,房地產市場是否會泡沫破滅,內需能否再次爆發,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到底有多大等等。無論是否言過其實,宏觀經濟中呈現出的矛盾和問題都必須正視。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專電 (記者羅宇凡 華曄迪 任峰) 剛剛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2011年的中國宏觀經濟面臨著新的挑戰。隨著物價不斷的走高,通脹壓力的加大與經濟增速的放緩同時考驗著宏觀調控的智慧。在“極其複雜不確定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經濟正經受著考驗:普遍擔心的“滯脹”究竟會不會發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陣痛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唱空”背後的“滯脹”擔憂

  從6月中旬開始,隨著物價水準再創新高,境外投資者唱空中國宏觀經濟的聲調也越來越高。在國家統計局公佈5月宏觀經濟數據的當天,索羅斯表示中國已經錯失了抑制通貨膨脹的機會,中國經濟目前可能存在硬著陸的風險。

  而早在半個月前,法國興業銀行在一份報告中也表達了對中國通脹的擔憂。報告將中國通脹波及全球的過程形容為三大“多米諾骨牌”似的連鎖效應。

  類似索羅斯式的擔憂在整個6月不斷見諸西方主流媒體的報端。儘管這些唱空中國的聲音多數有些聳人聽聞,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擔心從某種程度上也暴露出2011年中國經濟正面臨的嚴峻問題和考驗。

  一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數據,6月CPI同比漲幅達到6.4%,創36個月新高,另一方面,包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內的一些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數月走低,而此前發佈的宏觀經濟先行指標——6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也降至50.9%,創下28個月以來新低,預示著經濟增速可能進一步放緩……

  一系列數據進一步加大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的擔憂:在增長放緩、通脹增大的情況下,傳統意義上的“滯脹”和“硬著陸”的風險是否真的正在逼近?

  從目前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關於中國經濟停滯不前的擔心並不多餘: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不斷升級,幾年來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的房地產行業所帶來的投資拉動效應是否將面臨整體的回調;人民幣升值腳步的加快,以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外貿形勢同樣面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同樣,受經濟刺激政策逐漸退出和到期的影響,國內消費的前景也不容樂觀。

  穩增長和控通脹,短時間內似乎成了一對無法兩全的矛盾。

  唱空中國經濟,預言“滯脹”和“硬著陸”的背後,恰是針對一系列判斷的擔憂與爭議,諸如貨幣政策是否有效,房地產市場是否會泡沫破滅,內需能否再次爆發,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到底有多大等等。無論是否言過其實,宏觀經濟中呈現出的矛盾和問題都必須正視。

  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醞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政府大力度刺激政策逐漸退出、收緊信貸的背景下,經濟回調不可避免。但經濟增速的回調包含著發展方式的轉變,帶來了企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有企業會被淘汰,但更多的新企業、新產業脫穎而出,將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基礎。

  “對於投資的倚重依舊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點。”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在分析中國經濟走勢時這樣表示。

  事實上,雖然年內對於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已經達到空前嚴格的程度,但在傳統的商品房市場投資回落的同時,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計劃依舊保證了房地產投資的力度。

  在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看來,不久前,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分別表示將通過代發地方政府債券和允許地方融資平臺發行企業債方式為保障房建設提供資金,意味著未來政府主導下的房地產投資增速將加快。

  與此同時,剛剛結束的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再次明確年初中央一號文件關於未來10年水利建設的發展規劃,高達4萬億元的水利投資無疑也將成為未來1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項有力支撐。

  此外,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投資規劃;高速鐵路及其他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等等,都將對經濟增長產生強有力的拉動作用。

  在投資有望繼續保持高位增長的同時,受刺激政策退出影響較大的國內消費同樣也有諸多利好。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助理王晉斌分析指出,在短期消費刺激政策逐漸到期的同時,消費已被決策層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國內貿易發展規劃》正在醞釀當中,預計將對消費起到明顯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包括個稅改革在內的減稅計劃對消費的刺激作用有可能會在下半年得到體現;此外,收入倍增計劃也有助於提升消費預期。

  “事實上,從最近的預期來看,消費者意願出現低位反彈,今年1季度,85.5%的居民傾向於儲蓄,二季度這一比例下降到83%。二季度17%的居民傾向於更多消費,而一季度只有14.2%。”王晉斌說。

  儘管2011年的中國宏觀經濟面臨著來自通脹和經濟增速放緩雙方面的壓力,但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一系列新的投資導向性政策的出臺,依舊對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應對新問題需調控再加力

  月初,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河北考察工作時指出,面對當前極為複雜不確定的國內外形勢,處理好經濟發展、調整結構、控制通脹三者的關係,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儘管滯脹之憂並未成形,但宏觀經濟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和新變化依舊對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些逐漸浮出水面的經濟必須引起相當的重視:

  在貨幣政策不斷趨緊的情況下,作為市場活力代表的一些民營經濟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在融資出現較大困難的同時,一些民營資本開始退出實業,採取“以價補量”、“以價勝量”的盈利模式進行投資、投機,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問題逐漸顯現。

  近期,環保部發佈消息稱,今年以來高耗能行業增速呈上升趨勢,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少數地方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回潮開始出現。

  同樣是在不久前,審計署發佈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個別地區和一些行業存在著償債壓力大、管理不規範等問題。地方融資平臺積累的金融風險不可小視。

  ……

  雖然滯脹並沒有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但後危機時代宏觀經濟中的挑戰並沒有因此減少。不斷涌現的新問題、新變化考驗著宏觀調控的智慧。

  一方面,面對高企的通脹壓力,央行強調要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有效管理流動性,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總量。6日,央行年內第三次加息。

  而另一邊,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及銀監會目前已開始聯手清理地方融資平臺的潛藏危機。

  對於複雜環境下的宏觀調控,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建議,要警惕目前金融資本快速膨脹、並導致產業資本往上游轉移的現象,讓產業資本重新站上經濟發展的大舞臺。同時規範財政投資的項目運營方式,嚴防產業壟斷資本和金融投機資本結合在一起牟利的行為。“在宏觀調控過程中,有必要拿出更為有效的政策組合拳。”
編輯:王思羽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