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7日發佈,9月份當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643億元,同比增長7.8%。這是3月份以來我國月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首次出現正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運作研究室副主任原磊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從數據上看,這是一個十分積極的信號,反映了企業經營效益的好轉。分析企業經營效益好轉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工業品出口回升導致了外向型企業盈虧狀況的扭轉。2012年8月、9月,工業品出口交貨值增速出現了回升態勢。7月份出口交貨值當月增速為3%,而8月份和9月份增速回升到了3.6%和5.8%。“穩出口”政策提振了工業出口企業的信心,增加了出口企業議價空間,保持了我國一些傳統優勢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也正因如此,外向型產業利潤總額增速出現大幅扭轉,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利潤總額增速由1至8月份的下降2.9%,轉為1至9月份的增長5.7%。
其次,國家“擴內需”的政策促進了工業企業整體效益的好轉。2012年以來,國家加大了“擴內需”政策力度,提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三化融合”。這些政策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但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對工業企業效益的提升作用將在下半年以後逐步顯現。
再次,工業企業的主動調整改善了自身經營狀況。
但是有學者提出,目前還不宜過於樂觀。工業和資訊化部電信研究院規劃所朱金周博士認為“受國際經濟環境依然複雜,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調整壓力加大,實體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等因素影響,我國工業經濟緩中趨穩的基礎並不很牢固,實現年度工業發展目標仍然存在一定難度。”
朱金周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雖然工業經濟總體上緩中趨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一是工業增加值增速仍然處於過冷區間。發電量、鋼材等主要產品產量大多趨冷甚至過冷。二是工業企業效益改善情況不容樂觀。在外需低迷、去庫存化、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持續下降以及鋼鐵等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因素影響下,工業企業效益要取得實質性改善還有較長一段路要走。三是各地雖然不斷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力度,但在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沒有突破的情況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先導、支柱產業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記者 方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