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601857)將從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中聯煤)撤出所有50%的股權,角色由中聯煤的股東正式變身為競爭對手,這場難言彆扭的“婚姻”終於走到盡頭,也使雙方都松了一口氣。對於規模尚小前景廣闊的中國煤層氣產業來說,這場整合大幕的拉開,是否會成為產業突破發展的契機?而對中石油而言,“單飛”成果是否更理想?
作別中聯煤
據悉,除了中石油擁有的中聯煤50%股權將悉數轉讓給中煤集團外,中石油還將帶走50%的煤層氣區塊,面積達2萬平方公里。而這些區塊的探明儲量為50億立方米,其中絕大多數在山西境內。
中聯煤將把位於山西沁水盆地的450口生產井中的190口轉給中石油。中聯煤從去年開始對這些井進行試驗性開採,產能約4億立方米。
同時,中石油在中聯煤的管理人員也將回到中石油,中聯煤領導層面臨“大換血”。中聯煤董事長孫茂遠對本報記者說:“面臨這麼大的變化肯定會經歷陣痛。股權結構調整後,公司各項業務肯定要有適應和磨合的時間。”股權轉讓完成後,中煤集團將持有中聯煤100%的股權。
而政府主導這次股權轉移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引進新的力量,引入競爭,以刺激產業的發展。
“中聯煤將不改名,現有政策不變,只是股權發生調整,目前正在做相關的工作。”孫茂遠說。
姻緣並不美滿
中信建投研究員趙獻兵認為,目前國家煤層氣專營權將局部放開,同時中聯煤擬謀劃上市,這是雙方取消合作的最主要原因。
1996年5月,當時的煤炭部、地質礦產部和中石油共同出資成立中聯煤,從事煤層氣資源勘探、開發、生產、輸送、銷售和利用,並享有對外合作專營權。後管理層變更為兩家股東,中石油股份公司和中煤集團各持50%股份。
如此安排股權比例的初衷,自然是希望雙方能利用各自的優勢共同發展。中石油擁有國內領先的資源勘探開採技術及雄厚的資金實力;中煤集團則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開採經驗,伴生於煤炭的煤層氣,在勘探開採方面無法與煤炭生產脫鉤。再賦予其煤層氣對外合作專營權,由此看來中聯煤先天就有著良好“基因”。
但事實卻不盡如人意,這50%的股份使管理雙方處境尷尬,誰也無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展中聯煤,為達致“均衡”而“均衡”,“1+1”的效果並沒有大於2。
“中石油的退出對中聯煤是件好事。以前雙方的合作存在一些問題,中石油公司太大,業務以油氣為主,在煤層氣方面的精力畢竟有限。”中聯煤董事長孫茂遠說。
中聯煤面臨的問題還不止雙方的合作問題。
煤層氣就是人們常說的“瓦斯”,伴生與煤礦中,但礦權和氣權的審批卻在不同的部門。為避免瓦斯爆炸,原則上國家規定先採氣再採煤,但實際上難以執行。從中國對能源的迫切需求來說,停止煤礦生產,讓煤層氣先開採也並不可行。
開採煤礦如何能不動煤層氣?於是“氣”和“煤”的矛盾日益加深,糾紛越來越多。中聯煤與當地大小煤炭開採企業之間糾紛不斷。有些煤炭企業不惜違反“先抽後採”的規定,直接將瓦斯排入大氣,嚴重危害礦井安全,並造成污染。也有一些民營企業打著開發煤層氣的幌子,圈佔資源,開採煤炭。
這是中聯煤和中石油共同面臨的問題,並且至今尚無更好的辦法解決。
由於基礎建設不夠,沁水盆地的開發受到限制。只有1300萬立方米銷售到市場上,大部分是作為壓縮天然氣(CNG)成為運輸業的燃料。事實上,沁水盆地的潛力有望達到1000億立方米。
中聯煤有著煤層氣勘探開發對外合作專營權,但國內煤層氣構造複雜,開採難度較大,十多年來不少海外知名能源公司滿懷熱情而來,空手而歸,借力外資之路障礙重重。
政策方面,去年國務院修改了對外合作開採陸上石油資源條例。除了中聯煤外,還將指定其他公司擁有煤層氣的對外合作專營權。中聯煤在這方面的壟斷優勢被打破。
同時,比起天然氣,煤層氣產業投入相當低,借力資本市場已經是央企發展中的重要一步。如果要上市,那中石油也必須交出中聯煤的股份,以避免同業競爭。
10多年過去了,當初許多宏大的設想都沒有實現,煤層氣在中國仍然沒有成為一個規模產業,商業化遲遲不能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