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輕工、紡織等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曾是我國外貿出口的主力軍。而從第112屆廣交會上透露的種種跡象顯示,這些行業的中低端產能正在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訂單減少和產能外移挑戰。專家指出,在舊產業逐步淡出的同時,新產業、新產品和新產能能否取而代之,將是我國產業格局變化的新考驗。
低端製造產能逐漸外流
“越南工人600塊錢一個月,而我們國內工人工資要佔成本的20%~30%。”廣東雄英集團有限公司經理盧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除了工人工資,東南亞國家的土地成本也相對較低。
文化上的接近也是工廠能夠順利轉移到東南亞的一個重要原因。盧先生說:“潮州有很多陶瓷工廠轉移到泰國、越南、菲律賓、柬埔寨,除了成本比較低外,潮州人幾百年來都在東南亞做生意,在泰國用潮州話基本上都能溝通。一些臺商也開始將投資轉向東南亞。”
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調查顯示,我國輕工產業已經出現向外轉移的勢頭,特別是一些低端加工製造環節向外轉移速度更快。“2008年,輕工行業保持全年高速增長,但有些行業的增幅已經開始放緩。2009年更是出現大幅減少。”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李文峰說。
廣東省外經貿部門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由廣東轉移到中國境外的投資項目有41個,其轉机移到馬來西亞和越南的項目分別達到15個和13個,它們以紡織服裝和鞋帽等為主。耐克等國際大企業近年也出現了將部分代工業務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的做法。我國一些企業也主動將部分產能向外轉移,以保持國際競爭力。
“世界工廠”優勢仍在
“目前我國人口紅利窗口趨於關閉,用工難和用工貴愈演愈烈,這方面我們優勢正在慢慢消失。”華南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鄧于君說,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目標市場等也成了工廠選擇外遷的重要因素。
在有關專家看來,中國正在失去的低端製造產能的確會產生一定衝擊。傳統製造業是我們的傳統優勢,也是保持外貿增長的動力,對穩定就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和電子產業等相比,鞋帽、服裝、傢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品特性決定了這些行業對海洋運輸的要求很高,不太可能通過向內地轉移降低成本壓力,這些產業在全球濱海區域梯度轉移,是國際產業調整的成熟路徑。”鄧于君說。
來自深圳鹽田港的資訊證實了這一點。據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以來,該港運輸量下降的指標之一就是東莞、深圳兩地的傢具出口量大幅下滑,對遠洋運輸的需求自然也在下降,“這些產能很多向東南亞地區轉移了”。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中高端產能仍然保持穩定,即使低端產能的外流也不會太快,這主要是因為中國還繼續保持著“世界工廠”的優勢。“在東南亞設廠,一大缺陷是產業鏈不配套。你有做陶瓷的土,沒有配套的提煉工廠,挖出來也沒有用。”廣東四通集團副董事長蔡鎮通說,此外,工人的素質也是一大阻礙。雖然東南亞用工成本低,但工人流動性大,每週清算工資的做法也讓企業的流動資金受到影響,對企業的管理能力也是一大考驗。
在蔡鎮通看來,中國無論在投資環境,還是在生產高性價比產品,以及產品的多樣性上,仍然保持著優勢。
失去的該從何處奪回?
隨著低端製造產能不斷外流,我國外貿格局正從數量拉動向價格拉動悄然轉型。“從今年的外貿數字來看,輕工產品的增長主要是靠價格拉動。1~8月份珠寶首飾增長70%,但其平均單價上漲60%。1~9月份傢具上漲30%,其中價格上漲21.5%。”李文峰說。
李文峰認為,我國外貿需要正視一個事實是:過去的比較優勢正在消失,而新的優勢還有待培育。從價格拉動模式來看,雖然也有一些經營良好的企業通過開發新產品獲取議價上升的優勢,但大部分還是靠成本推動。
那麼,在低成本優勢漸行漸遠之後,中國製造業失去的產能應該從何處奪回?
專家認為,中國製造亟待培養新的外貿增長點。“轉型升級的意義在於向產業鏈高端推進,使我國工業部門達到世界先進水準。”鄧于君說,企業個體的應對辦法是致力於提高自主創新和培育自主品牌、替代低端產能、實現產品檔次升級換代,這將最終帶動整個產業形成成熟的技術能力和完整的發展體系。“在新的經濟環境下挖掘新的熱點也很重要。”李文峰說,從輕工產品來看,雖然面臨全球經濟下行,但基本需求和新的消費熱點仍在。比如,人們在經濟不好時更願意美化庭院,通常對竹製品以及戶外用品需求較高。很多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下工夫,這也成為今年輕工產品出口的新亮點。(作者 王攀范 超馮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