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中服務業佔比只有43.4%,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準,甚至比低收入國家45%的水準也要低一些。
根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上週六發佈的數據,10月份的中國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PMI)為55.5%,環比上升1.8個百分點。
從去年10月起非製造業PMI基本處於55%-58%這樣一個較高的水準。由此看出,中國經濟雖然在這一年中下行,但經濟結構在調整,服務經濟有所提升。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經濟社會發展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2011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2年的41.5%提高到43.4%,提高了1.9個百分點。而最近一年服務產業的提升更是明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是55%,在7.7%的增長率中拉動了4.2個百分點。
然而由此是否就可以說中國經濟結構已經得到很大的改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因為上述中國產業結構得到調整的結論是含有很大水分的。這裡不是說上述的統計數據含有多少水分,而是說這些數據並不足以支撐那個“中國產業結構有很大改善”的結論。
中國GDP中服務業佔比只有43.4%,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準,甚至比低收入國家45%的水準也要低一些。考慮到中國的發展階段,現在的服務業佔比應該在60%左右,也就是說,目前服務業大概滯後了15個百分點以上。
可是,根據國家統計局報告,2003年-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44.9萬億元,年均增長25.6%。2004年-2011年,我國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速為22.4%。
在理論上應該加快的服務業投資,實際上仍然落後於其他固定資產投資速度,這怎麼能說服務經濟得到增強呢?
今年最終消費在GDP比重的大幅提升,其實是相對投資和外貿下滑所引起的。前三季度,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是50.5%,拉動GDP增長3.9個百分點。外貿出口對GDP的貢獻率是-5.5%,下拉GDP負增長0.4個百分點。
外貿出口現在已經回升,今後可能會逐漸平衡,但是負增長的局面畢竟只是偶然出現。
而中國經濟要減少投資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需要減少的只是重復低效的投資。中國目前的每人平均資本存量大約為1萬美元,而日本的每人平均資本存量則大約達到了14萬美元,美國則為10萬美元左右。因此中國需要投資。但是,一旦製造業及其他固定資產投資恢復正常,中國的服務產業卻沒有更大的投入時,經濟結構恐怕又要回到原點。
當一個看似樂觀的數據擺在面前時,我們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多方映印,對現實狀況做出準確的判斷。非製造業PMI儘管有所上升,但距離“調結構”的目標尚遠,服務產業仍需要真正的增長。而服務產業的增長還需要國內需求的擴大,歸根到底還是要較大幅度地提高廣大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準。(鬱慕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