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離不開水,這是一個常識。然而,一項科學技術的突破卻實現了活魚的無水運輸,使更遠距離的人們能夠品嘗到更加鮮活的水產品。這項在山東突破的水產品活體運輸保鮮技術,使我國水產品活體運輸有望進入“無水時代”。
記者近日在位於濟南東郊的一處水產品溫控蓄養實驗室了解到,通過採取冰溫、氣調等措施,可以使在山東蓬萊生產的大菱鲆、昌邑養殖的半滑舌鰨等水產品,在深睡眠、淺呼吸的生存狀態下,以無水包裝的形式實現長距離、長時間保活運輸。
據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利介紹,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在大菱鲆、半滑舌鰨、鯉魚、鯽魚等水產品中得到應用。其中,大菱鲆的無水運輸時長可達72小時,在喚醒後還可再成活3個月以上。這種無化學成分休眠,對溫度、濕度等環境的精準控制要求高,魚種不同,對溫度、濕度要求不同。正常情況下,像三文魚等長距離洄遊的魚類,肺活量較大,實驗起來難度也較大。目前,這項研究在國際上尚屬前沿課題。
王國利說,無水運輸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尤其是對於空運來說,成本更低。比如空運三文魚,大約需要9倍的水,這等於水與魚一個價格。即使是算陸路運輸成本,從煙臺到濟南大約7個多小時路程,“無水”運輸大菱鲆可降低約30%的成本。這種無水運輸方式,明年有望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
山東作為水產大省,物流環節一直是限制其發展的掣肘。王國利認為,水產品冰溫無水保活運輸技術體系改變了我國水產品活運的現狀,為我國水產品活體運輸帶來了一次技術上的革命。通過檢索表明,這個實驗室研究出的不同水產品梯度降溫技術、冰溫休眠技術、無水包裝技術、低溫貯運技術及喚醒技術,尚屬先例。目前,這項技術體系已率先在煙臺、青島、蓬萊等沿海城市應用。(記者 呂福明 楊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