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體育行業已不復2008年的光景。以體育鞋、服為主導的體育用品銷售,是體育市場的晴雨錶,描摹著體育消費的行情。受金融危機“後遺症”的影響,匹克、李寧、安踏等企業今年紛紛剎車急停,加速瘦身,庫存壓力一年比一年大,且今年的銷售業績總體並不理想。
庫存壓力最大——代表企業:李寧
去存貨很苦惱
高管接連離職、品牌定位搖擺不定、銷售業績下滑、股價大跌、士氣低迷……2012年對李寧公司來說,可謂危機連連。其中,庫存,是李寧危機繞不過的坎。
12月17日,李寧公司公佈一項涉及資金最高達18億元的渠道復興計劃,矛頭直指困擾行業已久的存貨問題。據公告稱,此次應收賬款重組將包括支援經銷商清理庫存、回購、整合銷售渠道等多重方案,旨在加快積壓存貨的清理、盤活下游有效流通,提升渠道的盈利能力等。
事實上,7月10日,李寧公司就公佈了最新整改方案,第一階段措施主要是清理渠道存貨——“只有存貨清理乾淨,才能再談其他規劃,不然一切都是空談。”6月12日,李寧發佈預警公告,稱2012年第四季度李寧牌產品總訂單金額雙位數下降,服務產品訂單金額下跌超過20%。李寧管理層預計,2012年銷售收入較2011年可能錄得負增長。看來,李寧自己也清楚,去庫存將是頭等大事。
2010年,李寧公司曾希望通過品牌重塑,進行消費群調整,於是發動以換標為核心的品牌升級運動,最後並沒有達到理想效果。2012年上半年,凈利潤為0.44億元,同比減少84.9%的年報數據,預示了李寧的又一次危機,李寧隨後對店舖進行結構性調整,並關閉了1200家低效門店。這似乎並沒有給李寧的業績帶來明顯好轉。
點評:從某種意義上說,李寧推出的最高達18億元的渠道復興計劃,將是李寧的生死戰,該舉措雖然是“正確決策”,但14億到18億元的規模是否足夠清除李寧舊有庫存障礙,尚存疑問。此外,李寧目前相對強勢的領域只有羽毛球,而跑鞋、三大球等領域,李寧仍然是弱勢品牌。而耐克與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已經準備推出中檔價格產品,這將對李寧、安踏等本土品牌造成較大衝擊。相比之下,李寧定位尷尬,徘徊于國際高端及國內中低端品牌之間,而且戰略定位長期搖擺不定,因此,只有不斷尋找專業化的細分市場,李寧才有可能找到機會。
轉型最大膽——代表企業:安踏
多元化謀出路
由於受到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體育品牌巨頭的衝擊,國內體育品牌今年的存貨過剩問題還在不斷發酵,不過,安踏的庫存壓力較李寧、匹克等來說相對較小。
安踏體育發佈的2012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由於受到存貨過剩和市場競爭激烈的影響,上半年公司營業額39.3億元,較去年的44.5億元下滑了11.6%。另外,公司整體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2.8%降至41.8%。為此,安踏公司依然表示,庫存管理為公司的首要任務,主動就訂貨會的訂單預算作出指引,以減小零售渠道出現的存貨危機的風險。
而緊跟公司半年報發佈的是一份2013年安踏訂單情況和單店運營情況的說明公告,安踏稱,公司2013年一季度訂貨會訂單金額按年錄得20%至30%的跌幅。而今年上半年的單店盈利能力也略有下滑。
不過,此前聲稱要控制開店速度的安踏,近日卻傳出了店面擴張的消息。據相關媒體報道,安踏首席執行官賴世賢透露,今年將在內地開店600家,使店舖總數達5300家。與此同時,安踏方面也在謀求多元化佈局,試圖擺脫當前業績下滑的困境。安踏方面日前表示,除了生產和銷售運動鞋外,也開始涉足服裝業務,令產品更多元化。
點評:今年,整個經濟形勢都不太好,這種情況下,安踏作出門店擴張的決定也屬於正常舉措,畢竟中國的二三線城市有著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安踏拓展服裝品牌,這也和國際主流的體育品牌發展思路一致,高端板塊主要採取收購國際成熟品牌的方式,本土品牌則主要針對中低端品牌,這很可能會成為安踏未來的一大重要增長點。
關閉門店最多——代表企業:匹克
頻繁“瘦身”
今年,在整個服裝業的“寒冬”中,各大企業都放緩了擴張的步伐。不過,相比安踏、特步和361度,匹克的門店是關閉最多的。匹克體育發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在中國的授權經營零售網點為6739個,與2011年年末相比凈減少1067個。
與關店相對應的是匹克下滑的訂單。公告顯示,集團2013年第二季度訂貨會訂單總額(按批發價計算)與2012年同季相比出現高幅度下降,在20%到30%之間。今年半年報披露數據顯示,匹克在2012年上半年的總營收從22.56億元大減28.5%至16.1億元,而凈利潤方面也降至2.4億元,同比減少了43.3%。此前,市場還傳出了“匹克欲對李寧進行重組”的消息。不過,很快就得到了雙方的否認。匹克在12月11日晚間發佈公告稱,“注意到近日有中國內地媒體指集團在過去及現在正與其他中國體育品牌企業接洽,並可能導致並購或重組事宜,公司澄清上述情況並不屬實。”
點評:匹克在渠道方面的功底不是很紮實,此外渠道管理能力也並不強,所以加盟商逃離的速度比較快。所有福建運動品牌中,只有匹克關店數量最多,從這點看來,相比其他企業,匹克在留住加盟商方面欠缺手段和方法。此外,對於兩家公司重組一事,關店、庫存這些問題在李寧公司同樣存在,如果一個自身背著包袱的公司去重組另一個存在同樣問題的公司,只會將彼此拖累。
判罰最嚴重——代表企業:耐克
“內外有別”被罰487萬
同一款耐克籃球鞋,不僅價格高出國外500多元,而且雙氣墊到國內變成了單氣墊,耐克為此被罰487萬元。今年,國家工商部門針對企業“雙重標準”開出了首張罰單,耐克公司因“內外有別”受到重罰。
今年10月,據媒體報道,耐克公司一款國內售價高達1299元的高端籃球鞋,主要賣點之一就是足跟和前掌的雙氣墊,然而同樣的宣傳,中國消費者買到的鞋只有一個氣墊,而售價卻比國外高出500元。北京市工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健表示,雖然耐克公司在工商局立案後立即刊登聲明,說明中國的產品只有一個氣墊並答應為已購買的消費者退貨,但是考慮到耐克公司奉行雙重標準侵害中國消費者的行為,工商局對耐克公司處以487萬元的罰款。
點評:儘管中國市場對跨國公司來說極其重要,但他們在心態上卻不重視中國。因為仗著自己產品好,感覺可以“有恃無恐”。因此,不妨通過源頭立法、加強執法監管、輿論監督等方法,給“洋品牌”以“顏色”。
諸如“耐克”這樣的國際品牌頻繁對中國消費者“耍大牌”,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國際品牌長期以來在中國享受著“超國民待遇”;另一方面,這種現象也與國內消費者普遍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國產品牌在品質上問題頻出,也促使了消費者對洋品牌的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