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比較香港新加坡住房:蝸居遠遠落後安居

時間:2010-04-12 14:05   來源:中新網

 

 

  據香港《明報》報道,香港樓價正奔向1997年高峰,市民抱怨置業難的聲音再響起,但不少目睹樓價曾累瀉七成的人,對增加住屋供應難免有點患得患失。向來被視為香港競爭對手的新加坡,在處理住房問題上的政策跟我們有何不同?有否值得借鏡之處?記者帶著這連串問題走訪獅城,與當地官員、商界和平民深入交談,發現香港多方面已經遠遠落後——新加坡人實現了安居,香港人仍為蝸居苦惱。關鍵之一,是當地“組屋(組合房屋)”制度的成功。

  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副局長葉振銘接受該報專訪時強調,我們鼓勵國民擁有自己的房子,意味他們在這個國家有份,他們會希望社會好、開放及平穩。

  記者採訪與香港同樣地少人多的新加坡。約40年前,香港和新加坡同時起步,大規模建屋以解決城市居民住房問題;時至今日,香港的住屋平均面積比起星洲少一半,樓價卻起碼高出兩三倍,更要住得遠離市區。

  新加坡八成居民都住在政府建設的組屋(組合房屋),其形式雖類似香港的居屋,但這些組屋無論在面積、地點及品質上,絕不遜私樓。論面積,新加坡平均每戶人數為3.5,大部分住在實用面積達968平方呎的單位內,其他單位的實用面積介乎699至1184平方呎。

  相反,根據香港房屋署08年數據,香港八成公屋單位實用面積少於430呎,一半私樓住戶居於少於500呎的單位。然而,400至500呎的單位,在新加坡多是提供予獨居長者居住。

  論樓價,據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提供數據顯示,新加坡目前一手組屋,以實用面積968呎單位計,平均售價約147萬港元,每平方呎樓價1518港元;二手組屋售價反而略高,同樣面積的單位平均售價約189萬港元,每呎樓價1954港元。由於購買二手組屋也可得到政府資助,新一代面對結婚置業需求,要自置居所,可說輕而易舉。

  反觀香港,據最新成交數據顯示,大圍居屋平均二手呎價(建築面積)介乎4300至4780港元,私樓更貴,沙田駿景園平均呎價(建築面積)為6617元。換言之,香港二手居屋及私樓樓價,隨時貴過星洲的一手組屋幾乎兩三倍,若計及星洲呎價以實用面積計算,香港卻以建築面積計,則香港的樓價就顯得更高。

  香港特首曾蔭權去年尾曾呼籲未能上車的市民“要買樓,不妨搬遠些”,但在新加坡,位處金融中心及市中心區一帶的組屋比比皆是,一個新加坡人家庭月入只要低於8000坡元(約4.45萬港元),要住在如香港中環及油尖旺一帶的市區新樓,可說不成問題。

  據新加坡建屋發展局08年一項調查顯示,逾九成新加坡住戶滿意住屋情況,當中,大專學歷居民增至三分之一、白領居民增至34.5%、平均家庭月入達5680坡元(約3.16萬港元)。反觀城大最新的一項“消費者滿意指數”調查,住屋是香港市民滿意度最低的一環。

  港學者:公營屋應佔市場六成

  新加坡的住宅單位,八成為公營房屋(組屋),兩成是私樓,政府有能力調控,使樓價維持在多數市民可以承受的水準,不受少數大地產商箝制。反觀香港,政府的樓市政策一向奉行自由市場,但自由市場似乎時有失靈,未能為港人帶來安居;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陳錦華形容,正是地產拖垮了香港經濟。

  陳錦華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怎樣監管私樓市場也不管用,政府應擴大公營房屋供應量(目前香港住宅單位,公營房屋只佔45%),起碼佔比重至60%,甚至70%才解決問題。”

  再者,兩地信奉的施政理念不同,新加坡組屋針對的不只是低收入階層,而是社會大多數,政府視協助大眾自置物業為己任。香港則只多安撫基層,提供廉租公屋予低收入市民,中產階級在住房上只能自求多福。陳錦華指這樣大大減低了港人其他方面的消費能力,窒礙經濟發展。

  新加坡一家大型地產商城市發展的董事經理郭令裕稱:“這麼多年來,新加坡政府策劃管理得不錯,這裡是個安全的市場,發展商若決定要到一個市場冒險,這裡的風險不會比香港大。”郭氏更指出,香港現在樓價太高,不會現在進入這個市場,新加坡發展較香港健康。

  港人平均住屋面積小,情況長期沒有改善。新加坡物業集團太平星的研究與策略策劃副總裁陳國強一語道破個中癥結。他說,新加坡大部分組屋的面積約900平方呎,甚至更大,當公營房屋都能提供這樣的面積,私樓提供的不可能比這更小,因為小的會賣不出。

編輯:李學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