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商報報道,《粵港合作框架協議》鼓勵更多香港代理機構在廣東設立分號。記者了解到,此前有大量內地居民對購買香港保險趨之若鶩。不過,在人民幣升值的大勢之下,購買香港保險或不值票價,港人北上參保漸成新趨勢。
廣州的王女士1998年在熟人力薦下,購買了某香港保險公司一款壽險產品,年繳保費約1300美元。按照約定,王女士65周歲時,保險公司將向王女士一次性返還10萬美元保障。11年,王女士共繳14.3萬元美元。
由於2008年以來,人民幣不斷升值,王女士感到先前購買的美元保險不夠“堅挺”,對繼續投保產生猶豫。王女士表示,10萬美元5年前還可以在廣州買套房,可現在只能付首期。儘管王女士坦言,後悔當年買了香港保險。不過,仍有大量內地居民對購買香港保險趨之若鶩。
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009年,香港保險業個險新單保費收入中約有30億港元來自內地訪客。
業內人士指出,內地保險回報率低於香港同類產品是吸引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關鍵原因。
在人民幣升值的大勢下,香港保險業引以為傲的投資型產品含金量大不如前。
“匯率是購買港幣保單的一大風險。不少人選擇在香港購買美元保單或歐元保單,可以一定程度減輕風險,但長遠看,人民幣升值是大勢所趨,美元保單或歐元保單也未必能像想像中的那樣划算。”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分析。
據記者了解,就在不少內地人赴港購買保險的同時,港澳等地人士北上投保的熱情開始出現升溫。由於港澳等地人士不能在內地購買基金等理財產品,銀行保險成為不少人享受人民幣升值盛宴的綠色通道。
業內人士指出,在境外購買保險,除了必須注意“地下保單”之外,還要留意分紅投資險種無法預期的風險,因為投保人最終得到的實際回報取決於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是不確定的。同時,後續服務也可能跟不上,保險業人事流動大,一旦淪為“孤兒保單”,後續理賠等相關服務可能跟進不好。此外,境外保單均以外匯標價,如果匯率發生變動,投保人將面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