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判斷經濟復蘇勢頭"不夠強" 加息預期減弱

時間:2010-01-08 08:54   來源:中國證券報

  1月6日公佈的2009年12月15日至16日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決策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高層判斷,美國經濟復蘇勢頭“不夠強勁”,美國勞動力市場將繼續保持疲軟態勢,並限制消費價格走高。這一判斷令市場對美聯儲長期維持低利率的觀點有所加強,美國股市也在當日小幅上漲,並再創15個月收盤新高。

  資產購買計劃前景生疑

  根據會議紀要,針對12月貨幣政策會上所討論的資訊,美聯儲的結論是,美國經濟復蘇正在獲得增長動能。

  不過,對於美國經濟復蘇的勢頭,是否強勁到足以使美聯儲終結先前推出的1.73萬億美元資產購買計劃,美聯儲高層則看法不一。多數與會者表示,美聯儲目前“在某種程度上亟需去做的”,是通過擴大債券購買規模的方式,來降低住房抵押貸款利率;而持不同觀點的美聯儲官員則只有一位。

  此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一直盤算著“退出”經濟刺激計劃的可能性及步驟安排。而美聯儲會議紀要所顯示的事實,則將使資產購買計劃的事實前景充滿變數。美國媒體認為,從目前情況看,美聯儲迅速終結資產購買計劃等刺激措施的可能性並不大;而市場也可以認為,美聯儲仍將長期維持低利率水準。

  此外,同樣尖銳的觀點對立也出現在針對美國通脹率前景的探討中。部分美聯儲高層認為,目前並不強勁的復蘇態勢將拉低美國消費者物價水準;而另外一部分與會者則表示,一旦美國政府出臺更多刺激措施,美國通脹率將面臨急升壓力。

  投資者信心得以強化

  在美聯儲內部探討結論並不明確的情況下,掌控著全球最大債券基金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的知名基金經理比爾·格羅斯,6日在其投資展望報告中表示,美國經濟“不太可能”強健到能夠承受美聯儲結束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程度。

  格羅斯的表態及市場做出的美聯儲將長期保持低利率水準的判斷,強化了投資者的市場信心,加之全美非製造業部門擴張的利好消息,6日開盤後一度下跌的紐約股市收盤再度上漲。其中,道指再度創下15個月以來的收盤新高點位。

  不過,格羅斯警告稱,2010年的美國證券市場的回報水準可能會因為美國政府收回對市場的支援措施及投資者對主權債券品質擔心加重而受到抑制。他指出:“若按原計劃實施退出策略,美國和英國的各類資產市場可能因缺乏政府的扶助而受創”;而近期最值得關注的,便是美聯儲是否會按計劃在3月停止購買房利美和房貸美1750億美元抵押支援證券的措施。此前在本週早些時候,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表示,鋻於美英兩國創紀錄的舉債規模,該機構正在減持兩國國債。

  就業惡化趨勢稍緩

  格羅斯的觀點表明,美國股市近來的上揚勢頭是否具有長期性,還要接受美國政府最終“退出”經濟刺激措施的考驗,而目前市場上的樂觀情緒,更多只是一種短期特徵。

  事實上,即使是短期的市場信心,也正在因為就業市場惡化趨勢的緩和,而得到進一步鞏固。紐約股市6日得以收漲,就包含著私營部門就業的利好數據所帶來的激勵。數據顯示,全美私營部門就業人數在12月減少8.4萬,幅度小于預期。

  現在,美國市場投資者已在期待著今晚全美12月就業數據的出爐。根據彭博社在去年年底的調查,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全美12月失業率將由前月的10%升至10.1%。這意味著,儘管失業狀況仍在加劇,但其增速已降至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低水準。野村證券駐紐約分析師表示,如果預期屬實,美國就業市場近期的上揚勢頭將得到進一步鞏固。

  不過,美聯儲高層在上月的會議中認為,美國就業市場的好轉速度將不及美國以往經濟衰退後的就業復蘇過程。他們還暗示,美國經濟復蘇過程將因此較以往更加脆弱。

  “美國將在未來保持一個較低而且穩定的通貨膨脹率。”美國聖路易斯聯邦儲蓄銀行總裁詹姆斯·布拉德(James Bullard)1月7日在上海表示,美國將採取合適的利率政策,在維持經濟復蘇和催生通脹之間保持平衡。布拉德表示:“我對此信心十足。”

  布拉德是在參加一次學術論壇時發表上述言論的。布拉德目前擔任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理事,布拉德說,在七國集團(G7)中,美國最先採取低利率政策,率先將利率水準降到接近零。他認為,這樣的利率水準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布拉德對目前美國經濟復蘇情況表示樂觀,他說,美國消費指數、股票市場正在復蘇,就業市場狀況正在改善,失業率也接近下滑的臨界點,且房價正在企穩;另一方面通脹水準仍處於較低水準,信貸擴張勢頭也有收縮趨勢。

  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美聯儲依然會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但布拉德認為,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在購買資產和催生通脹之間保持平衡。“通貨膨脹和通貨膨脹預期將是未來影響貨幣政策調整的重要因素。”布拉德說,美聯儲不會突然“升息”。

  最新公佈的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會議紀要顯示,雖然經濟出現復蘇跡象,但美聯儲仍應保持高度警惕,避免過快收回貨幣刺激舉措。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