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十多年來國內經濟增長的溫吞,本質上源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實施的本土製造業外移的“雁行戰略”。日本企業的產業轉移不可避免地壓低了日本國內的GDP增長。
近日,日本央行發佈公告預測日本2014財年CPI漲幅在0.5%∼1%之間,低於此前預估值,並將於本月30日召開貨幣政策會議研究進一步擴大量化寬鬆規模。而為緩解日本經濟日益凸顯的停滯風險,日本首相野田佳彥日前已要求各部門最遲在11月內制定並提前實施“日本再生戰略”,以履行各項經濟刺激措施,防止經濟進一步下滑。同時日本決定將在29日召集的國會特別會期中,提議發行38.3萬億日元債券,以免日本陷入“財政懸崖”。
事實上,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市場對日本國內GDP增長就一直處於憂慮之中。在中國國內最為流行的觀點是,自1985年日本與歐美簽署的廣場協議(即包括日本在內的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日本經濟便走上衰退之路,“失去20年”。
然而,單純基於GDP(國內生產總值)甄別和考量日本經濟健康狀況有失偏頗。以廣場協議為例,自1990年代至今,日本經濟儘管在個別年份出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但整體GDP處於溫和的低增長狀態。若從GNP(國民生產總值)等角度考量,日本經濟增長品質並不算太糟糕。
其實,日本二十多年來國內經濟增長的溫吞,本質上源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實施的本土製造業外移的“雁行戰略”。即90年代以來,由於日元升值、島國為主的日本國內市場縱深度不夠,及人口老齡化等,使當時日本企業趨向把國內產能向東南亞和隨後的中國轉移,並在亞太地區形成了以日本為領頭雁的“雁行產業結構”佈局,從而使日本企業在相當長時間內避免了日元升值之匯率之痛,此外雁形佈局也使日本企業在本土專注于高附加值的研發等。當然,日本企業的產業轉移不可避免地壓低了日本國內的GDP增長。
當前,儘管日本同樣面臨債務問題,但相對於深陷債務危機的歐盟而言,由於日本政府債務主要為本國居民持有,所以短期內日本出現泄洪般的債務危機之可能性不高。全球經濟衰退風險更多地是壓縮日本國內GDP增速,使日本經濟難以走出失落狀態。
因此,簡單判研日本經濟失去20年,有些誇大。當前中國需認真務實地研究日本經濟脈動,殷鑒日本經濟在過去20多年來的成敗得失,助力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結構轉型。(廣東財經評論人 劉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