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5日電(記者 俞嵐)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官員今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中國價格總水準仍處於正常波動範圍,但也存在一些影響物價變動的不確定因素,需要高度關注。
2月份,中國CPI同比漲幅高達2.7%,引發市場對通脹的擔憂。該官員表示,2月份為春節所在月,且與往年相比,新漲價因素並不高,並未出現新的、異常性的價格上漲。
據介紹,在2月份CPI同比上漲2.7%中,上年漲價的翹尾影響約為0.9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約為1.8個百分點。與往年春節所在月份比較,今年新漲價因素仍處於正常水準。(2005年為2.4、2006年為1.8、2007年為1.7、2008為3.8,僅高於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深的2009年的0.9。)
他續稱,當前影響價格上漲的主要是春節和雨雪災害天氣等季節性、臨時性因素。
今年以來,中國出現多次大範圍暴風雪等惡劣天氣。2月份以後各地雨雪天氣依然偏多,造成鮮菜、鮮果等鮮活農產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漲,春節之後也無明顯回落。
據測算,在2月份的新漲價因素中,鮮果、鮮菜、水產品價格上漲合計影響1.2個百分點,佔新漲價因素的66%。他指出,供求暫時性失衡是這次鮮菜、鮮果價格持續高位運作的主要原因。隨著天氣回暖、供給增加,鮮活農產品價格會逐漸回落。
這位官員表示,目前,中國國內基本消費品供應充裕。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糧食連續6年豐收,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裕,消費品市場供求平衡或供大於求的格局沒有改變,重要商品政府儲備充足,基本消費品市場總體供求形勢寬鬆,應對通貨膨脹具有較強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反映價格長期變化趨勢的大宗商品和主要生產資料價格也都大幅回落。
他同時坦言,當前也存在影響物價變動的不確定因素。如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可能加劇;近年來惡劣天氣增多,自然災害對市場價格水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生豬價格快速下跌可能引發週期性波動等。
不過,該官員強調,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3年以來,中國積累了豐富的應對通脹、通縮的經驗,各項應對措施比較完善,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的預期目標是能夠實現的。